论梁希精神

发布时间:2019-03-25浏览次数:3文章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文字:摄影:责编:审核:

论梁希精神

杨绍陇

摘 要:通过文献和史料的研究,着重对梁希先生在其一生所经历的系列重要事件中的积极作为和高尚表现的历史考察,系统地分析和概括出以爱国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和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梁希精神内涵,并就当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弘扬梁希精神的现实意义及举措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梁希;爱国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奉献精神

哲学观点认为,精神是与物质相对立的观念和意识。也有人认为,精神是文化的一种抽象,又是具象的。通常它可以用一种气质或气概表现出来,同时,它一定要附着于某种载体来表现,像个人、团体、民族、国家等。从这种意义上说,精神虽是抽象的,但可被感知。抽象的精神存在于人物(或组织)自身,为自身所拥有,而具象的精神通过载体表现出来,可以为人们所感知和评价。现实中,人们对于某具体人物精神的评价,往往是透过其生活、工作中的言行,特别是在一系列重要事件中的表现,对他的积极态度、高尚情怀和品节的感知和认识。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中国历来评骘人物,总是道德文章并提。”梁希先生被誉为卓越的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我国近代林学和林业的杰出开拓者,林业界的一代师表,科技界的一面旗帜,共和国林业战线上卓越的领导者。这些评价,无疑涵盖了对梁希的学术成就、领导成就的高度肯定和对其高尚道德情怀的褒奖。关于梁希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工作事迹,诸多文献都有详细的记载。但对于梁希精神的深刻内涵,尚缺少系统的总结。在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倡导和弘扬梁希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拟通过梁希先生的主要事迹,尤其对其所经历的重要历史事件中的杰出表现的进一步考察,对梁希精神的内涵作系统的概括。

透过梁希的人生经历和事迹,可以发现他身上最为突出的是爱国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和奉献精神。

一、梁希的爱国精神

爱国就是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捍卫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希望自己的祖国强盛、人民生活幸福,在国家和人民危难时,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梁希1883年12月28日生于浙江吴兴县(今湖州)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幼年丧父,初在私塾读书,后就学于蓉湖书院。之后入武备学堂、赴日留学、回国从事林业教育科研、晚年担任共和国首任林垦部长。在他75年的人生历程中,历经了由晚清、民国到新中国的时代变迁。梁希的爱国精神,正是在那不平凡的年代里所经历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中体现出来。

(一)积极投身“武备救国”

梁希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曾在《民报》上撰文批判满清政权丧权辱国的行径。在国民党统治的时期,梁希满怀对林业发展的热忱,对当局在林业建设上的不作为多次进行批判。1939年,梁希在《造林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一文中,就对国民政府不重视林业提出批判。1946年1月,梁希又在给中央大学森林系系刊《林钟》复刊词中,进一步对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林政腐败、林业凋零、林学颓废等进行有力批判,并希望通过敲击“林钟”以唤起人们的觉醒。

(二)积极投身“民主救国”

梁希青年时期,适值戊戌变法,受章太炎等民主革命家的思想影响,开始萌生民主救国的理想。他的民主救国行动主要表现在:第一,1907年加入了孙中山在东京建立的中国同盟会,经常在东京出版的《民报》上撰写诗文,挞伐腐败辱国的清王朝。第二,1944年在中央大学任职期间,日军大举进攻,逼近贵阳,直指重庆,形势严峻。国民党统治者则对内反共反人民,对外消极抗日。这时民主运动在社会上广泛掀起,梁希在大声疾呼“我们要坚守重庆,这是我们最后一道防线”的同时,参加了郭沫若牵头的《陪都文教界对时局进言》签名,积极参与了反对内战、反对投降、反独裁、争民主、要求成立有中国共产党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的活动。同期,梁希与许德珩、潘菽等发起了“民主科学座谈会”(后定名为“九三”学社),积极支持共产党的民主协商制度。后来他作为知识分子代表参加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二、梁希的科学精神

满怀爱国热情的梁希,在武备救国失败后,转而投身于“科学救国”,并从此致力于林业事业。在科学道路上,梁希善于学科学、用科学,更注重发展科学。

(一)善于学习科学

梁希自幼勤奋好学,16岁便考中秀才。在武备学堂学习时,因学习优异而被选派留学日本。1913年武备救国失败后,梁希再赴日本,选择了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学习林产制造学和森林利用。1916年梁希学成回国。1923—1927年,又自费前往德国塔朗脱高等林业学校专门研习林产化学。由此可见其在专业上精益求精的精神。此外,梁希还主动地接触和学习马列理论。例如抗战时期,梁希与金善宝、潘菽等积极组织座谈会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潘菽在回忆梁希的文中写道:“梁老是这个座谈会的积极参加者之一,几乎每会必到。也是学习马列主义最认真的一位。”梁希还坚持阅读《新华日报》,他曾说:“饭可以一天不吃,《新华日报》不可一天不读。”

(二)善于运用科学

梁希不仅善于学习,更善于科学知识的运用。早在1929年,梁希的《民生问题与森林》一文,就是从科学的角度,用科学理论来论述森林与人的衣食住行之间的密切关系的。1941年,他在《群众》刊物上发表的“用唯物辩证法观察森林”一文,用唯物论观点阐述了“森林”与“林学”的关系,用辩证法阐述了森林中树木与其周围的各种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还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等原理论述了森林成长和树木的生长规律,进而认为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隐喻国民党的腐朽统治终将垮台。在1948年的《科学与政治》一文中,梁希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地揭示了科学与政治的关系。梁希还善于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1950年,为了弄清在小陇山林区东岔河右岸修筑一条森林铁路进行采伐是否科学合理,梁希不顾年事已高,亲自深入实地进行考察调研。经实地考察分析后,认为小陇山在渭水南岸,那里的森林起了保土作用,如果继续大规模采伐,可能会导致河水变浊,最后作出决定:停建即将开工的办运输木材而修的窄轨铁路,设立育林实验站。后来这被认为是一个富有远见而又大胆的决定。这是梁希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突出典型。

(三)善于发展科学

梁希在我国林业科学发展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到浙江大学农学院和国立中央大学森林系任职后,他创立了森林化学室,开启国内一个新的学科——“林产化学加工”。梁希曾亲自组织进行了如松脂试验、樟脑制造器具改进、油桐种子分析和桐油抽提、木素定量等试验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试验研究是:1935年,他在中大农学院将浙江诸暨制樟脑使用的凝结器加以改良,制造成提炼樟脑(樟油)的实验装置,与当时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三浦伊八郎教授改良的土佐凝结器相比,樟脑得率提高11%—69%。梁希的系列研究试验和发表的相关论文,对于建立林产化学这一学科,填补了科研空白。

三、梁希的批判精神

梁希先生一生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勇于批判和抵制一切非正义行为,是一位铁骨铮铮的爱国知识分子。其批判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批判政治干预学术

在浙江大学任职的1933年春,国民党显要人物陈果夫对梁希说:“金华火腿是世界闻名的,产地在浙江,浙江大学农学院应设一个‘火腿系’。”梁希教授和农学院长许璇都认为这是干涉学校行政工作的无耻行为,不予理睬。但陈果夫又通过浙江大学校长郭任远,继续坚持那个毫无教育常识的荒谬主张,并对许璇院长施压。梁希等不能容忍国民党内右派分子对学术的干预,愤而辞职以示抗议,断然拒绝了陈果夫等设立“金华火腿系”的荒唐主张。

(二)批判政府腐败与不作为

情境教学法是由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在1930年和1960年提出和发展成型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的情境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创设或者引入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场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起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作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育,引入情景教学法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相应的乐趣,起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批判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梁希对统治当局的批判主要体现在:第一,反内战。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公开挑起内战,向中国共产党发起全面进攻。这时,梁希不顾个人安危,他像闻一多一样,拍案而起,面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但绝不屈服。他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公开发表演说,无情地抨击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第二,反迁校。1948年下半年“三大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南京国民党政府拟将中央大学迁到台湾。在主要领导人逃离南京,学校无人负责的情况下,梁希和其他两名知名教授组织了校务维持委员会,一面护校,反对迁校,一面营救被捕的学生,并设法腾出房屋给中央林业实验所存放四五百箱贵重仪器,支持他们的护产反搬迁工作。

四、梁希的奉献精神

梁希一生充满爱国热情,为了国家的兴盛和人民的福祉,他潜心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同时,还积极参与政治,把一生的抱负、积累的知识和聪明才智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一)献身民主,不惜牺牲生命

从入武备学堂学军事开始,到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革命浪潮、多次批判和反对国民党腐朽统治,梁希为了国家和人民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例如针对抗战后蒋介石挑起内战,在南京警备司令公然对梁希发出生命威胁的情况下,他依然坚定地公开发表反蒋演说。又如1948年5月4日,中央大学学生联合南京各大、中学校学生,集会纪念“五四运动”29周年。晚上,在中大举行的营火晚会上,梁希应邀站在一个方桌上讲话。他不顾特务掐断电源,捣乱破坏,冒着生命危险,镇定自若地指着熊熊燃烧的营火,大声鼓励同学们:“不要害怕,天色就要破晓,曙光即将到来!”当晚他写下一首诗“以身殉道一身轻,与子同仇倍有情。起看星河含曙意,愿将鲜血荐黎明”,投寄给了在武汉的陈晓原。

(二)献身林业,不遗余力

梁希自从1916年学成归国到1958年去世的四十余年间,除一度赴德专研林产化学外,迄未离开过林业岗位。在林业教育岗位上,梁希为培养林业人才呕心沥血,为中国之林业而奔走呼号。梁希从北京农专到浙江大学,再辗转到中央大学,在林业教育战线三十余年,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林业高级人才。另外,他在林业研究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他对森林与环境的论述,森林与大农业的论述,森林对水土保持、对治理黄河的论述,构成了他改造大自然、减少自然灾害的基本思想。加上他早期关于森林综合效益、森林与国民经济关系等对科学管理森林诸多的论述与观点,对后来森林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为了实现“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美好愿景,梁希全身心投入林业教育和林业建设事业,甚至顾不及家庭和自己生命。例如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被迫西迁重庆。因忙于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转移,梁希对生活在日伪蹂躏下浙江故乡的家人却未能顾及,把他们丢在了日伪蹂躏下的沦陷区。其长子妻离子散,次子之妻为抗日而牺牲,女儿失散。而梁希在重庆却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教学科研上。梁希对图书、仪器的爱护,超过一般人对对自己的家庭和财产的爱护。20世纪40年代初期,日机空袭警报频繁的时候,梁希总是督促工友把仪器、书籍收拾妥当,一件件地挑进防空洞之后,自己才肯进洞。哪怕是放了紧急警报,敌机就要临头了,他还是这样。

新中国成立后,梁希担任了第一任林垦部长,致力于全国林业建设事业。在领导岗位上,梁希不断地为我国林业发展规划远景,为实现绿化祖国制定了各项林业政策,为治理黄河而奔走操劳。他提出的普遍护林、重点造林、森林经营和合理利用的思想,对新中国林业建设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为治理黄河,他不顾已近古稀之年,先后四次奔走于黄河流域。1956年已73岁高龄的梁希,得知在延安召开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亲笔以《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为题作为大会著文,向青年宣传治河、治山、保土、保水的关系,展示治理黄河的伟大宏图,并寄望于青年一代为之而努力。

1958年春,梁希在参加完首都植树活动后病倒,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把树苗植根于祖国的土地上。为了能实现“碧水青山”的夙愿,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五、总结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是国人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是人类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中国,是全体国人共同的使命,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特别需要每个人的主动参与和自觉行动。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也需要有榜样的激励和带动。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梁希作为中国林业杰出的开拓者和伟大的绿色先行者,正是社会所需要的伟大的榜样人物。梁希精神对于指导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梁希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和奉献精神,实质上四者是相互联系、并以爱国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梁希的爱国,是一种融爱国家、爱人民和爱祖国河山于一体的大爱,他既关心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关注人民生存的自然环境。正是由于这样的大爱,他才在用心于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政治,敢于对腐朽政权进行批判,并致力于发展祖国的林业事业。那么,在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弘扬梁希精神?

第一,弘扬梁希的爱国精神,就是需要弘扬他融爱国家、爱人民和爱祖国山河(自然)于一体的大爱精神。当下,要建设美丽中国,特别需要弘扬他对祖国山河的挚爱精神。梁希对祖国山河的挚爱充分体现在其诗句所描绘的“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明”和“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一生夙愿之中。只有人人都发扬梁希精神,树立起强烈爱自然的意识,才会有保护自然的行动。

第二,弘扬梁希的科学精神,对大多数人而言,特别需要弘扬他善于运用科学的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主要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努力学会科学决策,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特别是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一定要强化生态环保意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弘扬梁希的批判精神,就是要敢于质疑,敢于担当。特别在当下,人人应从自身做起,首先是敢于批判和改变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对环境不友好的行为;其次,对他人或组织的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批判和监督;最后,对不合理和不科学的政府决策,特别是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决策要敢于质疑和监督。

第四,弘扬梁希的奉献精神,就是人人都应需要主动关心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这一公共事业,自觉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改善自己周围的环境做起。只有每个人都不计较,敢于付出,环境才会变得美好,美丽中国的梦想才会变成现实。



[作者单位:杨绍陇,南京林业大学。]

(责任编辑 张月红)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