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希的价值追求与美丽中国梦
摘 要:梁希一生矢志富民强国,始终把“为国家消灭天灾,为人民增加财富”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其价值追求具有与时俱进、志存高远、关爱国计民生、主义信仰坚定等特点。梁希先生的价值追求与美丽“中国梦”高度契合的价值基础是对民富国强、民主、科学、法治的信仰和追求,并且两者追求的都不只是器物层面的繁荣富强,更是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的文明昌盛,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富民强国梦,是生态文明和人类文明殊途同归的民族复兴和永续发展梦。
关键词:梁希;价值;追求;中国梦
我们纪念诞生于130年前的杰出林学家、教育家和爱国主义者梁希先生(1883-1958),这不仅是基于他因爱国爱民而为森林科学及其人才培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更在于他在经历战争与革命的洗礼中,始终能怀揣民生,坚持对民主、科学和法治的价值追求,独树一帜地描绘出了几千年来中国造林人的光荣与梦想——“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②,也在于梁希先生的梦与追求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梦高度契合,成为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动力。这正是我们把梁希的价值追求与美丽中国梦融会贯通的时代依据。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纪念梁希先生,弘扬梁希精神,尤其要注重对价值理性和时代精神的深入学习与把握,注重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努力践行。为此,本文主要探讨两方面内容:一是梁希的价值追求,二是梁希价值追求与美丽中国梦的内在关系。
一、梁希的价值追求
一般来说,价值追求是对一定价值目标的执着向往并力图达到此目标的强烈驱动倾向,是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价值追求因价值目标和价值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价值追求按其主体可分为个体价值追求和社会价值追求。个体价值追求与社会价值追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个体与社会的发展。价值追求与价值准则、价值目标共同构成了价值观,它对个体和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起着指导和引领的作用:既是主导个体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人文之魂,也是引领社会改革开放、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文明之魂。当然,无论是个人的价值追求还是社会的价值追求,都随着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演进而与时俱变,梁希先生的价值追求也不例外。
梁希先生主要生活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半期,他经历了从军阀混战到抗日救亡、民主共和的历史巨变;经历了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到文化层面的社会革命。他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思想文化的革新而发生过阶段性的质变,具体而言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民国时期,他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信奉者,关心民生,以孙中山的教诲指导自己的工作,把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在研究“民生问题与森林”的关系中,他提出并论证了“国无森林,民不聊生”的卓越见解。①为解决民生,他把造林作为一生的价值追求。与此同时,他追随新文化运动所高扬的两面旗帜——“德先生”、“赛先生”,倡行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主张,在西学东渐及中西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中成为一个拥有现代思想文化和价值追求的林业工作者。
第二阶段是共和国阶段,虽然在组织上他是一个民主党派,但他在思想上却从一个民主主义者日益转向社会主义者,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从“德先生”、“赛先生”转向了“人民民主”和科学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转向了脑袋里不再是装满了资产阶级思想的“赛先生”、而是与先进、实际的科学相结合。②他认为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所争取到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而不是从资本主义国家来的挂羊头卖狗肉的‘德先生’”③。“今天由人民革命争取到而由宪法固定下来的民主,比当年(他指“五四”时期)所想象的‘德先生’要高明,而这里头的科学,也比当年所希望的‘德先生’要高明。”④正是在社会主义信仰的引领下,民主、科学、法治、民富国强、“人寿年丰”、“山清水秀”、把全国变成“花园”和“公园”成为他最重要的价值追求。这些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奉人民民主。他认为科学离不开政治,民主是科学的土壤⑤,主张“人民的祖国要人民来治,人民的江山要人民来管”,“人民的森林要人民来保护,人民的树种要人民来栽培”⑥。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长期把群众路线作为做好各项林业工作的一条根本途径。例如,他认为搞好水土保持关键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否则“山上开荒,水下遭殃”的局面就不可根治。全国山山水水的治理要推广由群众中来的“点带点,点连点,点扩面”的经验,开创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良好局面。
(2)信奉科学,求真务实。在林业规划、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统一。不搞“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假把式,跋山涉水,深入调研,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统筹兼顾林业与农业、工业,造林与民生,林业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多角关系。针对新中国成立之初,荒山多、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危害面广等几大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要将封山育林与群众的当前利益和山区生产规划相结合,国家造林与群众造林相结合,建立营林机构与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等“三项原则”,建议并采取了在森林区建立专业机构,停止一切破坏水土保持的活动,在经营管理的方式上采取国家造林,建立专职的营林机构,组建“水土保持勘查队”等策略措施。①
在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中,他主张森林更新,即“将采伐过或破坏了的林地,用天然更新或人工更新的办法,使它恢复成林,以保持森林延续不绝,源源利用”,并“逐渐把大量的旧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以及解放后新采伐迹地,统统迅速地恢复起来,以保证国家用材的永续供应,发挥森林的保护作用”②。在环境治理方面,强调科学治理、系统治理,提出“治河必先治山,保土必先保水”。虽然保水、治山的方法众多,但他认为“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造林”,因为森林既能保持水土,又能涵养水源,是“造价最廉的水库”。③遗憾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学习前苏联,用钢筋水泥筑库修坝,虽消除了黄河水患,但也动摇了中华大河文明的生态根基,黄河不再咆哮、黄河断流了。然而没有人质疑“西湖可无森林乎”。④
(3)追求依法治林。他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公布称作“中国人民的一件大喜事”,并撰文称颂,盛赞宪法的“建设性”、“和平性”、“团结性”和突出的“民主性”,拥护通过和平发展的道路,“消灭剥削,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认为有了宪法,科学也有了保证。他把林政、护林、造林、营林作为新中国林业建设的四大任务,主张把制定各级林业管理和护林法规条例作为完成林业工作的重要保障。
梁希一生矢志富民强国,始终把“为国家消灭天灾,为人民增加财富”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⑤其价值追求具有与时俱进、志存高远、关爱国计民生、主义信仰坚定等特点。这为他的“林业梦”注入了深厚的价值底蕴。
二、梁希的价值追求与美丽中国梦的契合
首先,在理念层面,“中国梦”的内核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美丽“中国梦”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梦。
美丽中国梦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而孕育,因价值理念的转变而诞生。
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支撑社会发展的产业日趋多样,满足人类消费的产业链也不断延长,社会系统和自然(森林)系统、人与自然(森林)系统因索取与弃置加剧而产生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与此相伴,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不断变化,由原始文明时代敬畏天地、祖先、鬼神,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依靠自身的体力、体能在自然界中求生存和温饱,转向农业文明时代依托群体的分工合作、发明和使用工具,从土地(水体、草场等)中求温饱与富裕,进而转变为工业文明时代对物质和经济的顶礼膜拜。人们借助技术、资本和社会精英,通过规模化和制度化积聚的能量来“征服和主宰”自然,通过加速贫富分化来追求社会财富的最大化,似乎忘记了人自身不仅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致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了极端。因此,正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矛盾运动和人类价值理念的转变,人们呼唤新的文明,期盼明天更好、更美、更和谐。
图1 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矛盾运动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梁希先生的价值追求、目标、愿景与美丽中国梦的价值追求和愿景为何能高度契合?这种契合主要基于两个方面:(1)指导思想、主义、信仰、路线的内在一致使两者具备了高度契合思想基础。习近平书记强调,美丽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一种主义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一条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凝聚一种力量即民族大团结的力量,坚持一条路线即群众路线。梁希的价值追求在本质上最终是社会主义的,并且始终以群众路线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2)两者追求的都不只是器物层面的繁荣富强,更是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的文明昌盛,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富民强国梦,是生态文明和人类文明殊途同归的民族复兴和永续发展梦。
在价值追求方面,梁希先生一生追求民富国强、民主、科学、平等、法治、爱国、敬业等。美丽“中国梦”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内含三个层次的“三个倡导”,即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虽然后者具有明显的超越性,但这种超越是包含了前者的超越,是续承性超越而非断裂性重构。
在未来愿景(或说梦)方面,梁希先生的人生追求和事业愿景可以归纳为家、国、天下三个层次五大愿景:一是美好家园梦。其愿景“远山高山森林山,近山低山花果山。平川修成米粮川……”都能成为事实。①二是国家公园梦。其愿景一方面是要通过绿化,做到“绿荫护夏,红叶迎秋”,即“绿化,要做到栽培农艺化,抚育园艺化;绿化,要做到木材用不完,果实吃不尽,桑茶采不了;绿化,要做到工厂如花园,城市如公园,乡村如林园;绿化,要做到绿荫护夏,红叶迎秋”。另一方面是要“把我国变为一个有着繁茂的森林和象一个花园一样的国家”②,希望“各地区都按照自己最爱好的名胜来改造自然”,把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变为一大公园,大家都能在各自建造的大公园里工作、学习、锻炼、休息,快乐地生活。③三是天下太平梦。其愿景之一是要让“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愿景之二是使“全中国山清水秀,风调雨顺,人寿年丰”④。
美丽“中国梦”是以实现民族复兴和永续发展为核心,追求山清水秀,希望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希望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因此,相比较而言,虽然两者在价值目标、价值准则上存在差异,但本质上都是社会主义的,都期盼民富国强、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
因此,梁希的价值追求与美丽中国梦是内在统一的,高扬梁希精神就要把梁希的价值追求融入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全过程。
其次,就行为层面而言,我们比较中西方文明进程可以发现:从16世纪开始,中西方文明进程及其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发生了先进与落后的重大逆转。⑤从表1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重商主义的盛行和殖民体系的建立,使西方国家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并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在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的支撑下得以完成,并在20世纪70年代步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生态环保时代。与此同时,中国则由农业文明的盛世转为被西方列强侵略、掠夺的对象,工业文明的进程因战争与革命而迟滞,国家发展由先进变为落后,导致新中国成立后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城市化以及生态现代化等多种任务叠置。
表1 中西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如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为中国赢得了第二经济大体的国际地位,但环境与发展矛盾的凸现,意味着我们在建设现代化的同时必须统筹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直面全球化时代中西方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能否把握文明转折契机,走好自己的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考验全体中国人的时代课题。因此,民族复兴的梦和梁希的愿景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一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林业发展道路,既不走全面复古的道路,也不走全盘西化的道路;二要提升作为林业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着力破解林业事业、林业教育发展难题,走好特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梁希的价值追求启发我们:(1)观念引领在事业发展中具有灵魂地位,需要将价值追求贯穿于组织制度创新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全过程和各方面。(2)价值追求的时代性表明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物质技术的进步、政治体制机制的变革不仅会失去方向,也会失去成功的思想基础。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就是最好的例证,是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为现代林业转型指明了方向。(3)没有利民富国的林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进化,就没有林业发展的动力;没有林业发展,就没有林业教育发展之基;没有林业和林业教育的发展,就没有林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之本。
美丽中国梦是全国人民的梦,也是中国造林人的梦,我们只有像梁希一样胸怀全球、热爱祖国、关心国计民生,才能更加自觉地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立适应时代转型的生态价值和人文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现实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观念转变、战略调整和制度创新,抢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可能带来的机遇,化危机为转机,变落后为先进,实现再创黄金发展期的光荣与梦想。
俗话说:“斧斤不尽山林劫,天地无私草木春。”让伐木者醒来,让树木树人者行动,这是我们高扬梁希的价值理性、追求美丽中国梦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