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希的群众林业建设思想及其当代意蕴
摘 要:梁希作为新中国首任林垦(业)部长,为新中国林业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梁希的林业建设思想的最大特色在于从群众出发、依靠并最终服务群众的群众林业建设思想,其内涵主要包括坚持走以群众利益为核心的群众林业路线,注重宣传动员、典型示范、调查研究,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新中国林业事业等。梁希的群众林业建设思想,对当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梁希;群众林业;建设思想
梁希是新中国的首任林垦(业)部长。1949年新中国成立,年近七旬的梁希不顾年老体弱,勇于挑起了领导全国林业建设的重担。从1949—1958年短短9年中,梁希领导新中国林业事业迅速拨乱反正,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构建了林业建设管理组织机构,完成了林业基础普查,确立了林业建设发展方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新中国林业建设指明了方向,使新中国林业建设走上了良性的发展道路,对中国林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因而,梳理和总结梁希的林业建设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这一工作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梁希的林业建设思想的最大特色在于从群众出发、依靠并最终服务群众的群众林业建设思想。
一、梁希群众林业建设的思想渊源
梁希生于1883年,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梁希天资聪颖,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少年时期,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使得梁希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有着天生的责任感。面对当时国家外受屈辱、内民不聊生的状况,年轻的梁希积极思考国家、民族的存亡和图强。22岁时,受当时社会上武备救国思想的影响,梁希没有承继家族教书的传统,毅然报考浙江武备学堂,并赴日本接受军事技术教育。然而,动荡的社会环境使得梁希并没有实现自己武备救国的理想。在军事报国无门的情况下,梁希又把目光投向了实业救国,并毅然再次东渡日本,学习日本先进的林业技术,后得知当时德国的林业技术先进,梁希更是自费赴德国学习林业技术,以期能通过技术救国。但由于当时的种种状况,技术救国也缺乏实现的土壤,梁希便潜心林业教育事业,为林业事业的发展作储备。
在专注林业教育事业的同时,梁希时刻不忘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积极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经常与一些关心时局的教授相聚议论时局。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梁希接触到了许多新鲜事物,听到了共产党的声音,开始汲取马列著作中的新营养。梁希学习马列主义后,思想境界大为开阔,他认识到民族复兴唯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取得,唯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所以他真诚地拥护马克思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梁希对于马克思主义不但领会其精神实质,而且创造性地将唯物主义、辩证法与林业事业相结合,解释森林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更在新中国的林业事业发展过程中,运用马列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方法,为林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途径。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是群众路线的实践基石。梁希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中,对群众路线有了明确而真切的感知。1951年梁希在讲到新中国的林业时,指出:根据长时期的实际工作,我们找出了一条发展新中国林业的光明大道,这就是群众路线。他提出:“只要善于把群众发动和组织起来,善于把国家的利益与群众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就可以使我们今后的成绩与日俱增,就可以使我们的理想和计划有实现的希望。”②梁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丰富了新中国林业建设的理论,开阔了林业建设的思路。
二、梁希群众林业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说到遗产,中央与各级人民政府已经接收了或正在接收国民党无法搬走的各种各样东西,其中关于林业可以接收的算是最贫乏了。”③这是梁希在1949年12月18日林业座谈会上的报告中所描述的新中国林业基础状况。近代以来,由于外敌的入侵和内乱不断,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混乱的时代导致了对森林只有毁坏、没有建设。新中国面临的林业状况是,除了少数交通阻塞、人迹罕至的原生林外,就是近3亿公顷赤裸裸的荒山,全国只留下百分之五的残破林相。当时,仅华北五省合计山荒、沙荒、碱荒、堤荒就有286 200万亩,全国荒山荒地达43亿多亩。同时,建国时不仅林业基础薄弱,由于各方面资源匮乏,生产、生活对木材的需求量又很大,人们对于森林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够,因此,对林业的破坏一直在持续之中,更加剧了新中国林业建设的艰巨性。
面对几乎为零的林业基础,66岁高龄担任林垦部长的梁希,没有畏惧困难,而是像他对周总理承诺的那样——“为人民服务,万死不辞”。作为林业方面的专家,依据多年在林业战线上的亲历亲为,梁希对林业事业的发展和规律有着准确的认识。根据当时全国森林已被严重破坏且还在继续破坏的客观情况,以及国家当时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主观力量,梁希实事求是、科学地提出了建国初期林业建设的总方针:以普遍护林为主,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走群众路线进行造林工作。
正是依照客观、科学合理的总方针,新中国的林业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从1950—1956年,可以说是新中国林业事业的春天,千疮百孔的大地开始披上绿装。期间,全国造林面积逐步增加,从1950—1952年,全国总计造林135万多公顷,封山育林361万多公顷。其中,1951年的造林面积就超过了国民党政府22年造林面积总和的两倍以上。从1953—1956年共造林817万多公顷。此外,在护林方面,各级护林组织逐步完善,护林效果显著;在森林工业方面制定了生产改革措施,森林工业基础和结构逐步建立并取得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证明了当时林业工作方针的正确以及方法的得当。
新中国林业事业的良好开端,与梁希对林业事业的熟悉和热爱是密不可分的,更与梁希密切依靠群众的实践路径是紧密相关的。在新中国林业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梁希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护林、造林等方式,不断地取得事业发展的新成就。在林业建设逐步走上正轨的情况下,梁希向新中国的林业人发出了令人振奋的号召:“走吧!让我们稳步前进,让我们对准目标,在我们面前有四大任务:护林,造林,森林经理,森林利用。一条光明大道:群众路线。一个美丽的远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是新中国的艺人。”①梁希的这一号召,为新中国林业事业的发展描绘出一幅宏伟蓝图,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三、梁希群众林业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
(1)以群众利益为核心。“如果不提出经济要求,不直接而迅速地改善劳动群众的状况,劳动群众是永远也不会同意去考虑什么全国共同‘进步’的。”②通过对马列主义的学习,梁希认识到,只有在改善群众经济状况的前提下,群众才会积极投入到林业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林业是离不开群众的,从栽植、成长以至采伐,始终与群众的血汗相关联,如果不依靠群众而要搞好林业建设,那是不可想象的事。”③因此,在新中国的林业事业建设过程中,梁希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牢牢把握群众利益这一核心,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迅速而有效地拉开了新中国林业建设大幕。首先,在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梁希强调:正确的政策是发动群众的坚实基础,而正确的政策一定是建筑在结合群众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基础上。只有想尽一切办法为群众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服务,群众才会相信我们,工作才容易推动。其次,在具体工作落实过程中,梁希强调:要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与当前的困难,在执行各项任务时要以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为出发点,避免单纯的任务观点和生硬的命令主义。第三,在如何协调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个别利益关系中,梁希强调:要力戒片面的群众观点,反对那种把伐木生产和烧荒开垦当作满足群众利益而不加制止反而鼓励的做法,这种做法满足了少数人的眼前利益,却破坏了森林,损害了多数人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也要避免那种只强调水土保持,强调长远利益,不顾及群众目前的迫切需要的做法。梁希把公私利益和群众间的利益很好地协调起来,大大地鼓舞和调动了群众的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建国初期林业事业的发展。
(2)注重对群众的宣传动员。群众路线的核心是群众利益,在实践过程中如何贯彻好群众路线,让群众认识到所从事的活动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还要提高认识,要使群众对各项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宣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一项重要工作。“梁希大半生都在为绿化中国而疾呼。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怀着满腔热情向人们述说造林绿化的重要性。”①梁希在践行群众林业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宣传工作。他在1950年华北春季造林总结会议上的报告中就专门提到宣传教育工作,他指出:有了正确的政策,还得要干部和群众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必须广泛进行宣传教育,使政策成为群众的实际行动。1951年林垦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其中指出:“林业工作的好坏,宣传教育工作是重要的关键。今后我们的任务益形繁重,工作面愈来愈广,为使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加深和提高,就必须把我们的政策方针和广大群众见面,使千百得到鼓舞与教育,从而积极地行动起来,加入我们建设的行列。”②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为了扩大林业宣传阵地,梁希提议创办了《中国林业》杂志,并亲自为杂志题写刊名和撰写发刊词;在杂志的发展过程中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重视,他先后在《中国林业》上发表了30多篇文章和报告,对宣传林业,促进林业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林垦部的组织下,中国第一部森林影片《白山黑水话森林》于1954年与广大观众见面,它走遍大小城市和乡村,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森林,重视森林,爱护森林。1955年,梁希亲自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撰写广播稿《做好春季造林工作》,向全国人民宣传林业建设的意义以及具体的造林技术和注意事项。梁希着眼林业事业的未来,重视向青年宣传林业工作,他认为,号召广大青年参与林业建设工作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伟大力量。1956年他深情地向广大青年发出了“青年们起来绿化祖国”的号召,积极向高中应届毕业生介绍林业和林学,号召广大学子勇敢、果断、愉快地加入林业队伍,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3)率先垂范,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在加强林业宣传工作的同时,梁希在实际工作中也总是亲力亲为。1958年春天,梁希在身体十分虚弱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参加首都植树活动。梁希不仅率先垂范,还注重培养和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积极总结宣传推广各地在发动群众造林护林工作中好的做法,通过英雄模范带动林业工作的开展。梁希指出:我们不仅要有计划地培养英模,还要不断地使其提高,必须把培养英模工作列为林业工作者的经常任务之一。1950年6月,梁希与林业劳动模范石玉殿同志的合影就充分说明了他对典型示范效应的重视。注重发挥英模的典型示范效应来带动群众积极性,充分体现出梁希对群众路线工作的深刻把握和娴熟运用。
(4)重视调查研究,注重全面协调。梁希在新中国林业建设事业中,从维护国家和人民总体利益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科学工作者必须有实地的调查和确切的根据,发言才有力量。”①为摸清林业基础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林业发展规划,梁希不顾年老体弱,坚持走在林业调查实践的第一线,几年的时间里,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解决小陇山伐木问题的过程就充分体现了梁希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的精神。当时,在接到西北农林部两次公函,要求开发小陇山森林、铺设轻便铁道、架设铁索道的情况下,梁希依然没有轻易决策,他认为:对小陇山的情形如不了解,是不能决定方针的。随后,他亲自带队进行实地考察,最终根据实际情况,从全国林业建设的大局着眼,通盘考虑,尤其是协调东北林业建设对西北林业建设的支持,决定停止建设轻便铁路,贯彻护林政策,实行统一伐木、统一木材调配等工作方针,切实维护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梁希部长亲临小陇山林区视察,经历了一次艰苦的旅行,我始终是梁希骑队的马前卒。梁希纠正了我们准备筹建窄轨铁路工程措施的不当,端正了我们经营林业的指导方针,收益极大。”②
四、梁希群众林业建设思想的当代意蕴
生态文明是后工业社会人类文明演进的新形态,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新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作了深刻阐述,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而且首次将“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以及对子孙和世界负责任的宝贵精神。林业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梁希群众林业建设思想具有极为明显的当代意蕴。
(1)尊重、满足、协调群众的利益诉求。梁希的群众林业建设思想,其核心就是尊重、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并主动协调好群众的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更多群众的利益已不只是解决生计问题,而是向更高的小康水平迈进。这种情况下,要发动群众,做好工作,推进事业发展,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样要协调好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理清群众的现实诉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只有群众的现实利益有了保障,才能更好地集中精力为长远利益而努力奋斗。
(2)打破信息不对称,满足群众知情权。虽然我们处在异常发达的媒介化时代,而且信息也成裂变式增长和扩散,但由于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群众对信息的掌握仍然具有不平衡性,甚至不同类型的群众之间仍然存在“信息鸿沟”。在特定条件下,如果“信息鸿沟”得不到填补,就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和摩擦。当前,许多社会冲突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群众对于一些工作并不了解其开展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因此就容易产生误解和曲解,为了维护自身的当前利益,人们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在现实工作中应当注重事前的宣传工作和信息公开工作。只有打破信息不对称,满足群众知情权,才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3)顺应时代变化,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党和政府在宣传动员群众方面具有优良的传统和宝贵的经验,进入新时期,由于社会条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之前的宣传动员方法不但难有作为,甚至在有些情况下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梁希坚持实事求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巧妙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动员的做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尤其是在今天,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迅猛发展,已是名副其实的信息社会,对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应顺应时代变化、技术变化的新形势,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向群众解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解决好当前利益又不忽视长远利益。
总之,梁希的群众林业建设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渊源,是在林业领域深入践行群众路线所取得的精神成果,不但体现了新中国林业建设的规律,而且对当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