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师干铎教授(1903~1961),又名干宣镛,字震篁,湖北广济(今武穴市)人,生于1903年4月10日。先生自幼受家庭影响,生活朴素,勤勉好学。191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湖北省立外国语学校,攻读德语。1923年毕业后,转读于北京大学外语系。两年后考取湖北省官费留学生,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业实科,毕业后在日本农林省目黑林业试验场从事研究工作。1932年回国,继续在北京大学农学院学习。历任湖北建设厅技正、襄阳林场场长等职。1938年后,任职于湖北农业专科学校。1941年经梁希先生推荐,被国立中央大学聘为教授。1949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易名为南京大学,先生被任命为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秘书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南京林学院教授、系主任。1956年任副院长。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常委,九三学社南京分社主任委员。1961年8月7日在学校组织的黄山风景区疗养时突因心脏衰竭,猝然辞世,享年五十八岁。
一
干铎先生献身林业教育二十余年,勤奋耕耘,严谨治学。他主讲过森林学、森林经理学、森林计算学、林业较利学、测树学等课程。每门课程他都要自编讲义,及时更新内容。为此,1951年他自学俄语,彻底摒弃旧讲义,根据苏联《森林经理学》教科书,译成中文,编写讲义,白天忙于校务,晚间熬夜备课,勤奋治学,学生深为感动。1959年,华东、华中两大区农林院校联合编写教材,先生主编之《森林经营规划学》被林业部批准为全国高等林业院校教材。
干先生既是名师,亦是一位卓越领导人。
南京林学院由一个系独立成一个学院,在我国前所未有。师资和设备基础薄弱,条件很差,办好学校困难很大。干师主掌教务后,首抓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选留优秀毕业生作为专业课教师,吸收著名大学理工科毕业生担任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同时采用在职进修、派往对口学校培训、选送出国留学,以及参加林业生产实际等等办法培养提高。1954年至1955年我国与苏联签订协议,由苏联选派一百名专家及五架飞机帮助我国用最新的航空测量调查方法综合勘察大兴安岭森林资源,并且在航空摄影、领航、林型、土壤、病虫害调查、测树制表等方面对口培养中国专家,为期一年。干师闻讯后,在当时教师奇缺的情况下,果断决策,先后派出青年助教四名,教授、讲师各一名全程参加(当时其他院校仅派一人)。参与教师大获裨益,回校后开出新课,更新内容,还发表科研成果。森林经理学科很快成为当时全国实力最强的学科之一。人们对干师的远见卓识与惊人魄力钦佩不已。
干师1956年曾随高教部访问团赴苏联考察农林院校和林业生产与科研机构。回国后提出主张,推出措施。“没有林业就没有林学。”林业的存在和发展是林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基础和落脚点。学校要时刻关注林业的发展,不能闭门办学,闭门读书。中央每年召开林业工作会议,学校必须有一名领导参加,而且回来务必向全体师生传达。他还特别重视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大纲的修订,认为教学计划好比一桌菜,教育家要学会“点菜”,要营养全面,合理搭配,才能培养合格人才。1958年一度要削减基础课学时,以缩短学制。先生不仅坚决反对,相反还要求加强基础课的教学,只有基础深厚,才能适应广泛。他要求根据学科发展,开设新课,更新内容。
南京林学院1952年初创时只有二十一名教师,三百名学生,到1961年短短九年,发展到有三百三十名教师,两千名学生。由一个系两个专业发展为三个系十二个专业,独立的新型林业学院至此初步建成。数千名毕业生受到生产、教学、科研单位热烈欢迎,学校教学质量受到林业界普遍赞誉。
二
干师青年时代专学外语,通晓德、日、英三国语言,后又自学俄语。留日归来,参加过林业实际工作,这为他日后成为杰出的林学家奠定了坚实基础。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在湖北农林厅农业改进所时即对“龙泉码价”做过研究。后来整理成《长江流域杉木市价计算法之研究》一文,刊于《林业>>1943年第一卷。文中指出:木材价格应按木材标准,因材种而定,材积计算应以实积为单位。“龙泉码价”为篾码计算法,不宜再因袭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废除“龙泉码价”,改为按国定木材规格计量。
1948年由植物学家胡先辅与郑万钧先生鉴定发表了树木新种“水杉”,轰动中外,被誉为二十世纪重大发现。而这一发现干先生功不可没。1941年冬湖北利川磨刀溪(现改为谋道溪)路旁一株参天大树引起先生极大注意,根据树形树皮,他认为非一般树种。翌年,委请万县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教师杨龙兴采得枝叶标本,交中央大学标本室,后由胡先骕和郑万钧教授鉴定。如今湖北利川成立水杉植物园及博物馆,馆中树立干铎塑像,以纪念这位发现水杉之第一人。
水杉被确定为新种后,干铎与郝文荣、华敬灿合作对水杉进行树干解析,成果《水杉之树干解析》发表于《中央大学森林学研究报告》1948年5月刊。他们用与水杉纬度相近的杉木与柳杉解析木进行对比,三者在相同纬度时生长过程相似,但水杉垂直分布较高,表明水杉有较强之耐寒性和适应性。这为后来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和五十多个国家引种水杉成功所佐证。
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干铎就注意到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并于1953年主持编制了南京紫金山第一个森林经理施业案。1957年,他又提出“南京紫金山风景林调查规划”作为教研组的科研课题。这是对长期来森林经理一直以木材生产为目的的旧观念进行的挑战,开阔了学科发展新领域,充分表明先生的远见卓识与创新精神。
1958年《辞海》修订,先生担任林学类分科主编。他召集各分支学科编写人员,就词目选定,释文撰写进行商榷指导。1960年初稿写成后,又携稿赴上海,按照要求增删修改,进行学科问统稿。《辞海》出版后,编辑部致电学校对干先生谦虚踏实、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大加赞扬。
1960年林业部下达研究整理中国古代林业技术史的任务。学校指定干铎先生主持这一工作。他领导组织了一百余人,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提供的资料基础上,参考两百多种有关书籍,应用现代林业科学理论,分析和鉴别我国古代传统的林业技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挖掘整理出大量鲜为人知的林业遗产,最后编成《中国林业技术史料初步研究》一书。这是一本我国研究祖国林业遗产较为完整的专著,也是干先生为我国林业事业所作的最后一次贡献。
三
干铎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林业教育家,也是一位毕生献身于爱国民主运动的英勇斗士。他在青年时期受五四运动影响,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夏,中国学生在东京银座举行反侵略游行,许多留学生遭东京警视厅拘留。干先生联络其他同学组织营救,自己亦遭拘留月余。九一八事变后,先生参加留日学生全体归国运动,毅然回国。在北京大学继续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抗日先锋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先生到中央大学任教后与潘菽、梁希、金善宝等进步教授交往甚密,参加了“自然科学座谈会”这一秘密组织,接受地下党的指导,学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44年底在“自然科学座谈会”基础上又与竺可桢、李四光、丁燮林等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先生被选为理事。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许德珩教授倡议成立“民主与科学座谈会”。干先生和“自然科学座谈会”成员参加了这一活动。抗战胜利后改名为“九三学社”,开展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斗争。干先生被选为中央委员、常委。
1949年春,中央大学梁希、潘菽、涂长望三位教授被邀参加全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干先生负责联系工作,他通过自己的家属在上海找到吴觉农,商定行动路线和方法,使三位教授于4月8日离开南京,由上海转道香港,于4月24日安抵北平,顺利参加会议。
1948年秋,干铎先生由黎洪模同志介绍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秘密外围革命组织“中大校友联谊会”(简称“校联”),后被吸收为地下党员。他积极贯彻地下党部署的工作,利用公开的“教授会”、“助教会”等组织,动员广大教师会同学生举行集会游行、请愿,广泛开展群众斗争。
1949年初,干先生被推选为中央大学校务维持委员会委员。他全力投入护校应变工作,慰问“四一”惨案受伤同学,宣传党的政策,维护学校正常秩序。1949年8月,中央大学易名为南京大学,干先生被任命为校务委员会秘书长。此后,在担任南京林学院副院长以及民主党派的领导工作中,一直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干铎教授忠贞爱国,品格高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举止儒雅,彬彬有礼;对革命、对林业、对林学,贡献突出。先生驾鹤西归,倏忽四十余载,其德业与事功必将与世长存,令后人永志不忘。
本文来源《南雍骊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续篇》。本文作者1949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1953年(41级)毕业,南京林业大学教授,2017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