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万钧

发布时间:2020-09-17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博物馆、档案馆文字:摄影:责编:审核:

    

         业师郑万钧教授(1904~1983),字伯衡。著名树木分类专家。江苏徐州人,1904年6月24日出生,1983年7月25日卒于北京,终年七十九岁。郑师出身于商人家庭,祖父经营酱园,在徐州颇负盛名,曾任徐州商会会长。父亲排行第二,因其兄无嗣,遂将年幼的郑万钧过继给伯父为子,作为酱园的合法继承人,指望他振兴家业。青少年时代,他先就学于徐州一所法国人办的职业学校,后来只身来到南京报考江苏省第一农校林科。这一行动有悖于伯父的期望,限制了对他的经济资助。他为了学业,过着俭朴的学生生活,1923年他以优异成绩从江苏省第一农校毕业,并留校工作。当时东南大学钱崇澍教授到江苏省第一农校兼课,发现郑师勤奋好学,确有过人之处,于1924年将他调入东南大学,破格提升为树木学助教。此时他听过许多著名学者,如秉志、陈焕镛等教授的讲课,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几年内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29~1938年任中国科学社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学研究员。在胡先骕教授指导下从事我国森林植物的调查研究。1930~1931年郑师远去西康东部和四川西北部调查高山云冷杉等针叶林的种系和分布。1932~1937年,先后到浙江、江西、湖南、江苏等地调查各地区的树种组成、分布和生长过程。这一阶段的实地调查,大大丰富了他的森林知识,同时跋山涉水的艰苦调查也锻炼了他的意志。1939年郑师赴法国图卢兹大学森林研究所进修,获博士学位。1940~1949年先后任云南大学、中央大学教授,森林系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南京林学院教授、院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改称院士,以下统此)。195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62~1983年任中国林业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担任过中国林学会第四届理事长。
  1929~1938年的野外森林调查中,郑师共发表论文二十篇。其中对川西高山针叶林的组成、分布,莽山天然林对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等论述一直有重要参考价值;关于浙江维管束植物的四篇论文成为编写《浙江植物志》的重要文献。经过调查,他发现数十种树木新种,如天目木姜子、天目槭、黄山花楸、白豆杉、普陀鹅耳枥、矩圆叶鹅耳枥、狭叶山胡椒、江浙钓樟等,丰富了我国华东地区木本植物区系成分,不少研究成果编人陈嵘教授主编的《中国树木分类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郑师随中国科学社西迁四川。他见到四川森林树种丰富,川西和西康又是我国针叶树如云冷杉、铁杉、落叶松集中分布之地,而前人对此均无研究。他决心在这一领域中下一番功夫,受到生物学研究所胡先骕教授的支持。当时正值国难当头,研究经费不足,川西山高路陡,交通极为不便,又为军阀盘踞、土匪出没之地。郑万钧不避艰险,于1938年春雇了毛驴驮上标本夹等采集工具,毅然步行上路,每天数十里至百十里,前后近一年时间,调查区域遍及大渡河、雅砻江、青衣江、岷江各流域。每到一地均深入林区,常攀登海拔四千米高山,亲自调查采集,实地考察不同坡度、坡向针叶林分布垂直高度的变化。积累了大批标本和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他用法文写成《四川及西康东部的森林》手稿。这篇论文汇集了林学、森林植物学、森林地理学的知识和发现,反映了川西森林树种组成和地理分布规律。1939年郑万钧留学法国时,图卢兹大学森林研究所所长H.高森(Gaussen)教授审阅了这篇论文,对这位中国学者具有如此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知识表示惊异和钦佩,后以这一论文通过答辩,授予郑师博士学位。回国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任美锷教授见到这一论文时大为称赞,特著文推荐,指出不仅是对林学的贡献,也是对地理学的贡献。郑师后来执教“森林地理学”,每谈到西部高山林区时,对当地针叶林分析透彻,如数家珍。
  水杉的发现使郑万钧遐迩闻名。1944年中央林业实验所技正王战首次在湖北利川磨刀溪采得枝叶标本,经郑师研究,认为系杉科新植物,因标本不全未能正式命名。次年派人采得花果标本,由郑师和胡先骕教授共同研究,并从文献中查得和日本古植物学家三木茂在日本第三纪地层中发现的化石种十分一致,遂联名代三木茂正式建立水杉新属和命名水杉新种。论文于1948年发表,轰动中外,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重大科学发现。其科学价值在于水杉是一种活化石,祖先在中生代白垩纪分布于北纬80o以北的北极圈,第三纪扩大分布到欧、亚、美北纬35o以北广大地区,当时有十种之多。第四纪北半球发生多次冰期,古水杉大部绝灭,仅此一种残存于我国川鄂边境狭小的天然避难所。1948年以后国外引种遍及欧、亚、非、美各洲五十多个国家,北至阿拉斯加等寒冷地区亦能栽种;国内温带和亚热带平原地区广为栽培,生长迅速,为庭园绿化、四旁植树和防护林的优良树种。
  新中国成立后,郑师在教学中努力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1950年和1951年两年的暑假,他带领学生赴山东、苏北考察林业,1951年冬,他接受国家任务,带领学生去广西南部开展宜林地调查长达八个月,为祖国发展橡胶栽培事业作出贡献。1952年院系调整后,郑师任南京林学院林学系系主任、副院长和院长,虽然行政事务繁忙,他依然坚持教学,亲自为学生上课,带领学生到南京郊区、安徽琅琊山实习。他招收研究生,开设森林地理学、植物拉丁文、裸子植物和壳斗科、樟科等专题讲座并指导论文。他还积极组织开展科研、编写教材等学术活动。例如组织气象、土壤、生态、造林、森林经营等学科的青年教师去福建蹲点,调查总结了南平溪后乡杉木林的丰产经验,测定了当地杉木林二十年生时树高十八米,胸径十八厘米,每公顷立木材积526立方米;39年生树高29米,胸径约二十六厘米,每公顷立木材积1170立方米,丰产指标居于全国之冠。论文发  表于1959年,以充分的数据分析了杉木林的丰产与多种环境  因素和造林技术的关系,总结了造林技术的若干措施,对南方  各省营造杉木丰产林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郑师于1962年调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担任副院长、院长。他从调查研究人手,深人南北各地,了解基层开展林业科研的现状以及对促进林业生产的作用,从而制定发展战略。鉴于我国森林资源贫乏,木材供应短缺,他很重视速生丰产林技术措施的研究。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利用空闲编写《中国植物志》第七卷(裸子植物门)。他年近七十还每天带着助手挤公共汽车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查阅标本和文献资料,并常向助手介绍各类群分类历史、种群关系、分类难度、文献出处、研究方法。该书准确地鉴定了我国全部裸子植物种系,解决了分类难点,澄清了前人的错误,阐明了各种系的地理分布区,为我国裸子植物建立了一个新的分类系统。1982年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林业部一等奖。
  1974年,郑师开始组织编写《中国树木志》。他首先编写《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把我国当前林业生产中常用树种的造林技术措施总结出来,加以规范化,对指导林业生产具有实用价值,然后再集中力量编写《中国树木志》。为编写《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他组织全国二百多个单位、五百多位科技人员,历时三年完成,于1978年出版,同年被评为林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出版《中国树木志》是郑师多年的夙愿。1978年编写《中国树木志》,作为主编的郑师亲自主写“中国主要树种区划”部分。遗憾的是,他生前未能见到该书的出版。
  郑师治学严谨,一生重视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著书立说做到言之有理、言必有据。他共命名发表树木新属四个,新种一百多个,其中不少是我国特有或稀有珍贵树种。他主编的《中国植物志》第七卷誉满中外,《中国树木志》在他去世后陆续出版,深受国内外学术界的欢迎。


  本文来源《南雍骊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作者于1949年转学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1952年(40级)毕业,为郑万钧教授之弟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