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希

发布时间:2020-09-17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博物馆、档案馆文字:摄影:责编:审核:


 

 一


  业师梁希教授(1883~1958),别名叔五、索五,笔名一丁、凡僧、阿五。著名林业科学家。浙江吴兴人,1883年12月28日出生于一书香世家。父亲梁枚在前清中过秀才。梁师父母早丧,家世微薄。他有兄弟姐妹五人,长兄为举人,设私塾课徒。梁师排行第五,故稚名阿五,自幼随长兄读书,过目不忘,聪颖过人,擅长诗词歌赋,被视为神童。十五岁应试中秀才,有“两浙才子”之美称。时值康、梁变法受挫,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清廷腐败。他痛心疾首,抱定武备救国之志,考入杭州武备学校。在校成绩优异,1906年被选送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海军。由于受日本学生歧视,愤然离校,转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林业。1907年在日本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他常在东京出版的《民报》上发表诗文,痛斥清廷腐败。1911年辛亥革命时,他回国人浙江湖属军政分府,训练新军,致力革命活动。后因国事日非,他改变初衷,走科学救国之路。1913年入东京帝国大学林科专攻林业,1916年获林业学士学位。1916年归国后,任辽宁安东(今丹东)鸭绿江伐木公司技正。该公司虽为中日合办,但日人独揽大权,华人受气,他便转入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任教员兼林科主任。由于得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依赖木材生产饲料,制造燃料能源,度过战时物资紧缺难关,从而决心自费赴德探求林产化学新知识。1923~1926年在德国德累斯顿萨克逊森林学院植物化学研究所研究林产化学。1927年回国,在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任教授,不久转任浙江大学教授。1933年转任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
  梁师早年开展学会活动,1929年被选为中华林学会常务理事,1935年被选为中华农学会理事长,直至1949年。
  梁师于1949年8月任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1949~1958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1952年改为林业部)部长,他是全国政协第一、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人大第一、二届大会代表、九三学社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林学会理事长。
  梁师于1958年12月因患肺癌逝世,享年七十六岁。


  二


  梁师是我国较早专攻林产制造和森林利用的学者。他将林产制造化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是我国林产制造化学的奠基人。
  他1933年受聘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任森林系系主任。先后开设了木材学、林产制造化学、森林采伐、木材防腐等课程。他讲授的课程都是自己编写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补充;每次上课都认真备课,对一些复杂疑难问题,总是提前到教室认真写在黑板上。讲课认真,清晰明了,言必有据,重点突出,板书工整。梁师还重视实验,亲临指导。
  梁师编撰有《森林利用学》、《木材学》、《林产制造化学》、《木材防腐学》等专著,既有理论又有操作技术,并附有研究实验成果,除可用作大学教材外,又可供林业工作人员参考。其中《林产制造化学》于1985年出版,可惜其他遗稿均已散失。他还翻译过《木材工艺》和德国采脂新方法(即刺激法采脂,载《中华农学会会报》),以及木材废料制酒精(浓盐酸水解木材制酒)。
  梁师创建了中央大学森林化学室,牵头组织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课题,他的试验课题包括林产化学的各个方面,如松树采脂、樟脑制造、十四省的油桐种子分析和桐油抽提、木材干馏、木精(甲醇)和木素定量等。1935年他与助手将制樟脑的凝结器加以改良,和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土佐凝结器相比,樟油得率提高11%~69%。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榨制桐油主要采取木楔法,桐饼中残留桐油25%~50%。为提高桐油产量,他与周慧明用醚与酒精配成溶剂抽提桐油(95%酒精50份、醚50份,按1:1配合的溶剂,在50%左右。桐油溶解度最大),99%以上桐油被抽出,且桐油性质良好,溶剂还可回收再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只是进行抽提桐油的研究试验,梁师的这一成功试验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是领先的。
  1946年和1948年梁师两次赴台湾考察林业,与朱惠方联名写出了《台湾林业视察后之管见》一文,包括森林资源、林业经营、保林、樟树造林、特种林之培育、木材节约、废材利用和木材采用器材之补充等八个问题,是一个科学经营台湾林业的方案,深得林业界人士赞扬,视为重要文献。
  梁师献身林业教育与科学研究三十年,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林业专门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知名林学家如殷良弼、程跻云、周桢、林渭仿、黄维炎、乐天宇以及中科院学部委员吴中伦、中国林科院院长黄枢都出自他的门下。他无愧为我国林业界的一代宗师。


  三


  梁师年少时代即忧心国事,早在日本求学时期,就参加了中国同盟会,为革命事业出过力。抗日战争时期,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治纲领,多次到重庆十八集团军办事处访问,会晤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同志,积极参加知识界和学生界的革命活动。在中国共产党主办的重庆《新华日报》、《群众》周刊上,以“一丁”、“凡僧”、“阿五”等笔名发表一些进步文章和诗作。抗日战争后期,梁老与许德珩、潘菽、涂长望、金善宝、干铎等同志发起“民主科学座谈会”,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团结知识分子,扩大爱国的统一战线,其活动是隐蔽的。后来,公开发起组织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它的活动迅速扩展到海外,联络英、美、法、加拿大等国的科学工作者协会,共同发起筹组“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带动一些科学工作者,积极开展民主革命活动。1946年5月4日,“民主科学座谈会”正式更名为九三学社,梁师被选为副主席。梁师为推动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947年5月20日在南京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大游行,梁师深恐莘莘学子遭受迫害,他一方面支持学生参加正义游行,一方面启发学生要善于斗争,避免无谓牺牲。梁师对国民党宪警镇压学生的暴行极为愤慨,他亲自到医院探望受伤同学,并为营救被捕学生多方奔走,直到学生全部获释,他才如释重负。
  1948年5月4日中央大学学生联合南京各大中学校学生为纪念五四运动二十九周年,晚上在中央大学操场上举行盛大的营火晚会。梁希教授不畏白色恐怖,应邀到会讲话,大声鼓励同学们:“不要害怕,天色就要破晓,曙光即将到来!”一时革命歌声高响人云。会后,他在学生的严密保护下返回农学院。他做了可能遭到暗害的思想准备,当夜濡墨写下一首慷慨悲壮的七绝诗句:
                 以身殉道一身轻,与子同仇倍有情。
                 起看星河含曙意,愿将鲜血荐黎明。
  充分表现了他为了新中国诞生而甘洒热血的革命气概,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梁师以他一生的言行证实,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成就卓著的社会活动家。
  1949年9月,周恩来总理提议梁师为林垦部部长,梁师开始表示谦辞,周恩来总理以“为人民服务,当仁不让”与先生共勉,梁师则又极其认真地向总理表示:“为人民服务,万死不辞。”新中国成立后,梁师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部长,自此他又为新中国的林业建设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他发表过《民生问题与森林》、《西湖可以无森林乎?》等文章,唤起全社会都重视林业、关心森林。1946年在《林钟》杂志复刊词中,他告诫人们:“林不茂,则水不利,风不调,则雨不顺。”他为我们留下了“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等千古名句,表达了先生对中国林业未来的憧憬。作为新中国首任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部长,这位年近古稀的老科学家在任职期间以他勤奋务实的工作在实践他的诺言。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力调查研究。为开创林业工作新局面,他以老弱身躯,从1950~1955年先后六次,用三百多天时间亲赴西北、东北及浙江等地林区进行考察。他把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林业建设问题做为重点,在此基础上把握发展方向,确定建设方针,组织制定各项林业政策,提出“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经营森林,合理开发利用森林”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指导方针。重视全民造林,号召人们“用造林来迎接新中国的春天”,积极迅速地“在被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一再破坏了的荒山荒地上营造起美丽的森林。为河山改变旧面貌,为大自然创造新环境”。他组建森林企业,开展木材生产和林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强森林调查设计,做好现有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他还奔走于国家计委、教育部、农业部,筹划组建了独立的高等林业院校,为林业培养人才。他的苦心经营为新中国林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梁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还是一位激情满怀的诗人,他以如诗的语言号召我们:
               无山不绿.
               有水皆清,
               四时花香,
               万壑鸟呜,
               替河山装成锦绣,
               把国土绘成丹青,
               新中国的林人。
               同时是新中国的艺人。
  梁师永远是我们敬慕的楷模,梁师的光辉业绩永存!


  本文来源《南雍骊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作者周慧明于1941年(29级)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为梁希先生高足,南京林业大学教授,2010年去世。缪印华于1949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1953年(41级)毕业于南京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教授,2017年去世。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