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寅恭

发布时间:2020-09-17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博物馆、档案馆文字:摄影:责编:审核:

  

   李寅恭先生(1884~1958),字勰宸,亦作协丞,别号百卉园农,安徽合肥人,1884年出生。幼读私塾,继入江苏宿迁钟吾书院。后因生父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以致“少孤失学”,不得已寄食同里名儒蒯光典(字礼卿)门下,与蒯公子伴读。蒯光典为晚清翰林,与名流时彦多有交往。先生得以博览诗书,勤学苦读,深得蒯氏器重。蒯光典于光绪末年被任命为欧洲留学生监督,出使英国。先生作为随员一同前往伦敦,公余补习英文,接触西方文化。辛亥革命后归国。1914年又偕夫人张绍南再度远涉重洋,自费在英国阿伯丁大学攻读农林课程。1918年毕业后一度在剑桥大学充当林业技师。先生于1916年与1917年在《科学》和《新青年》上分别发表《英国林业之现状》和《比利时之森林》两文,向国人介绍国外林业情况。
  1919年李先生回国,先后担任设在合肥的安徽省第一农业学校林科主任和设在芜湖的安徽省第二农业学校校长。还担任安徽省教育公有林技师、总董、《实验杂志》编辑所所长等职,为安徽省早期林业教育事业之奠基人。
  1927年春,先生任第四中山大学农学院森林组讲师,只身一人,筚路蓝缕,为森林组的筹建锐意擘划。1928年第四中山大学易名为国立中央大学,森林组改称森林科。凌道扬受聘到森林科任教,并与张福延(张海秋)先后主持科务,先生任副教授。1930年又改森林科为森林系。先生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一度兼任江苏省教育林场场长。1946年后专任教授,不再担任系主任。
  1949年8月中央大学易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建立南京林学院(1985年改名为南京林业大学)。李寅恭先生因年事已高,在家休养。1958年在南京寓所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四岁。



  李寅恭先生从1919年回国时起就立志从教。从第四中山大学森林组到中央大学森林系,白手起家,苦心经营近四十年,逐渐发展成为师资、设备较为充实的一个学系。早期师资不足,先生往往承担多门课程,历年所授课程有森林保护学、林政学、森林管理学、林业史、森林法规、普通森林学、行道树、森林立地学等八九门之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森林系学生极少,有时一班只有一两人,先生照样编印讲义,认真进行教学,毫不灰心气馁。他知识渊博,气度恢宏,兼容并蓄,学术民主。为课程设置需要,他摈弃门户之见,不拘一格延聘教师,凡是林学造诣较深之人士,他都尽力聘请来系执教。中国当时许多林学界专家学者如梁希、钱崇澍、陈嵘、凌道扬、张海秋、曾济宽、郝景盛、干铎、林刚、李顺卿、邵均、程跻云、郑万钧、曹新孙等,均曾先后在该系任教。后来慕名报考中央大学森林系之学生逐年增加,转学或借读者不乏其人,门墙桃李,盛极一时。
  先生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抗战内迁重庆时期,他虽已年过半百,两鬓斑斑,但总是亲自带领学生徒步到附属林场实习,或郊外观察森林,采集标本,1936年他在《林学》第六号上发表的《中国林业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当时大学森林系过多的采用国外教材,严重脱离本国实际,又不重视实验实习和生产劳动”。时至今日,先生之言,仍有指导意义。
  先生非常重视防治森林病虫害的研究,注意在野外观察和深入林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采集各种森林病虫害标本。1921年至1943年问,陆续发表有关森林病虫害的论文十篇。例如他在1943年《林学》第九号上发表了《川康森林病虫害拾零》,记述该地区十种森林病虫害和十种昆虫的形态。他是我国较早研究森林病虫害的学者之一,将西方之研究方法引入中国,进行观察研究,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中国防治森林病虫害的研究工作做出了榜样。
  先生关心爱护青年无微不至,视学生如子姪,学生们经常到他家谈心求教。对那些远离亲人,抗战时期流亡到后方的学生更是关怀备至,经常给予生活资助;对政治上受迫害难以立足校内的学生,则允许他们暂时休学,避开风险,以待来日复学。当时中央大学森林系以有一位铁骨铮铮、人老心红的梁希教授,培养了一些投身革命的进步学生,因而有“红色系”的称誉;又以有一位慈祥和蔼、爱生如子的李寅恭教授,使师生间、同学问团结互助,关系融洽,因而又有“家庭系”的美称。在那毕业即失业的年代,作为系主任的李寅恭教授,每届学生毕业前,总要四处奔走为毕业生谋求就业机会。



  李寅恭先生教学之余,积极参加林学会组建和其他林业社会活动,长期宣传林业科学知识与林业建设的重要性,促进了中国林业之发展。
  陈嵘、过探先等老一辈农林学家为弘扬农林科学技术,促进农林建设,联合从国外归来的有识之士,于1917年1月在上海共同发起组织“中华农学会”。李寅恭先生是该会早期会员之一。同年凌道扬倡议林学界亦应有自己的组织,乃于1917年春在南京组成了“中华林学会”,并于1921年创刊《森林》杂志。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农矿部内设林政司,并将造林列为训导民众的七项运动之一。农矿部设计委员会于1929年在南京召开林政会议,李先生作为设计委员与陈嵘、凌道扬、傅焕光等四十九人出席了会议。李先生提出要宣传林业的重要性、要依法治林,奖励民众造林,注意保护及抚育天然林;为了发展林业,应大力培养林业专门人才,建议政府对全国林科学生免费入学,将有关植树保林的知识编人小学教材;将林业工作的好坏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主要政绩之一等。1936年李先生被选为中华林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并任编辑部主任。
  七七事变后,机关学校西迁内地,中华林学会会务陷于停顿。1941年,在重庆的部分林学会理事和学界同仁认为有必要重建中华林学会组织,恢复《林学》刊物。他们集会决定组成第五届理事会,李寅恭先生被选为理事,担任编辑部主任。他在会刊《林学》上发表不少对林业建设有益的文章。1944年国民政府社会部考核所辖社会团体年度工作时,认为中华林学会工作努力,应予嘉奖。
  李先生对群众性学术活动十分重视。中央大学森林系师生历来就有森林学会、森林系系友会等组织,进行编印刊物,举行学术性演讲等活动。李先生总是带头撰文支持,慷慨捐助活动经费。他著有《树木学撷要》、《行道树》等。
  李先生主持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近二十年,为中国造就了一大批林业人才。先生热爱森林事业,对旧中国林业不被重视、山林荒废、灾荒频仍景象忧心忡忡,经常著文宣传林业,促请政府发展林业。从1927年到南京任教时起至1944年,先生继续在《中大农学院旬刊》、《中大农学》、《科学的中国》、《中华农学会报》、《时代公论》、《东方杂志》、《农业周报》、《林学》以及其他报刊上发表过四十余篇文章,热情介绍林业知识,积极宣传林业的重要性,以唤起全国各界人士的重视,他在创建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培养中国林业建设专门人才方面贡献巨大,受到人们的钦佩与尊敬。



  李寅恭先生为人正直谦逊,待人诚恳。他工旧体诗,常赋诗自娱,或寄奉老友述怀,或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献身林业事业。国难深重,民生疾苦,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如他赠老友陈独秀的诗中有云:“重慨国人无觉悟,东邻人寇此为三。”他晚年将部分诗词集印成册,题名《百卉园吟草》,其中1941年5月《勖毕业诸学友》诗末数句云:“磨历以须奋才智,坐言尤贵能起行。禹三过门不肯人,忧勤终致洪水平。君等造诣未可量,但戒性惰意弗诚。他时功绩追先哲,灯火传薪预有荣。”
  李寅恭教授逝世已近半个世纪,他开拓我国林业之事,创建中央大学森林系之绩,必将光照日月、彪炳千秋,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本文根据已帮校友张楚宝教授(森林系22级)所撰有关李寅恭先生之文章遗稿整理而成,特此致谢。


  本文来源《南雍骊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续篇》。作者李传道1944年(32级)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原为南京林业大学教授,2011年去世。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