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经济上的特困生,却是精神上的富有者,
她单薄柔弱的身躯里隐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和坚韧。
多年来,她以感恩的心态追逐心中的梦想,
2006年她以164篇在主流媒体上的报道文章,
让专业传媒人刮目相看,
她宣传了南林,为南林争得了荣誉,
也赢得了南林对她的良好评价。
执著追求 努力前行
——记人文院学生陈珊珊
她是经济上的特困生,却是精神上的富有者。作为一位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她一年时间在校外主流媒体发表164篇文章,让人刮目相看。她就是我校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陈珊珊。
脸上总是洋溢着青春灿烂的笑容,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这个看似普通却不平凡的女孩创造了一个个南林“奇迹”:校报记者团首位女团长,多次获“校十佳社团干部”、优秀学生会干部等诸多荣誉。作为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在报社的实习成绩超过所有一同实习的名校学生。
几十本采访笔记和学习心得,见证了她对梦想的执著
陈珊珊从2004年进入南林学习,便和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年来,她热爱新闻,从事新闻,也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新闻人物”。
走进陈珊珊的宿舍,在她的桌子上除了汉语言文学相关的专业课书籍,就是10多本新闻写作的书籍,还有各类报刊杂志。尤其惹眼的是摆放在桌子上的那有点凌乱的厚厚的几十本采访笔记。“因为里面很多采访内容、采访心得都可能会有用,所以一直保存着”。那些“珍藏品”中,详细记录了每一次参加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采访对象。
老家宿迁市泗洪的陈珊珊,父母都是农民。2004年,她从泗洪县一所普通的高中考入南林,成为所在学校几百名学生中仅有的几名考取本科的学生,也成了她所在村的第一位女本科生。“和别人相比我真的没有优势和突出的地方,但是每次面对一些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在无以回报的日子,只能默默地记着,在心底就有一种很强的愿望,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踏实努力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也许这是对老师最好的报答”。陈珊珊时刻这样激励自己。
大一时,陈珊珊因为爱好写作选择了校报记者团。由于非新闻专业出身,她对新闻写作一无所知。2004年10月份,她满怀羞涩地拿着写好的两篇关于学生活动的稿件,犹豫再三,终于鼓足勇气,走进校报办公室。让她受宠若惊的是,校报编辑部周统建、唐萍和赵阳三位老师格外热情地接待了她,还耐心地给她讲解新闻写作的规范和要求,介绍校报稿件风格和类型,并鼓励她多写稿、多投稿。
在校报老师们的指导下,陈珊珊阅读了大量的新闻写作的书籍。无论什么时候,她随身携带的两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是本子,一个是笔。每次阅读中,碰到好的句子、标题、写法,她都会“记录在案”,时常“温故”。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下来,每期校报上,都有陈珊珊的稿件发表。
第一次投稿时,她发着高烧
2005年7月25日,《金陵晚报》刊登一条消息:《南林学子山区义务支教》。这篇稿件的作者就是当时校报记者团学生记者陈珊珊。这是她在校外媒体发表的第一篇新闻。
回想起这篇稿件,陈珊珊的心中至今还留有不可磨灭的印迹。2005年的暑假,人文学院组织部分学生到《江苏商报》去实习。对于一个热爱新闻的学生来说,到报社实习更是陈珊珊的梦想,而当时面临两难选择:如果去实习就意味着暑假不仅不能赚到生活费还会搭上不少交通费、伙食费……再三思索之后,她最终选择了学院暑假值班参加勤工助学,并负责写学院暑假社实践简报。
暑假期间,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分布在各个地方,每天都发回大量信息,有的通过邮件形式,而有的则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她每天都要及时整理。陈珊珊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非常想将学院的社会实践活动宣传出去。于是她在仔细思考之后,拿出了一张收藏已久的名片,那是在一次学校党委宣传部组织的新闻讲座上,金陵晚报记者戚若予留下的。看着上面的Email,陈珊珊萌生了投稿的想法。
“戚老师是一个资深的教育记者,会采用我的稿件吗?”
“会不会觉得稿子写的太稚嫩了?”
虽然有很多疑虑,但陈珊珊还是鼓足了勇气,将稿件传到戚记者的信箱。第二天,由于身体不舒服,早上到办公室值班就感觉头晕,但她还是坚持到10点。在回宿舍的路上,她差点虚脱昏倒。就在刚躺到床上的时候,手机忽然收到戚记者回信:“稿件没有收到,请重新发”。看到这条短信,陈珊珊犹豫了:是现在把稿件发过去,还是呆在床上休息一会再起来发?虽然头晕,身上发烫,但陈珊珊还是决定先发稿件。她勉强走下6楼,一路上吐了两三次,当时已经毫无力气。等邮件发完后,她打电话找认识的人一起陪她去医院挂水。
因为这一次“惨痛”的经历,在以后的新闻采访中,陈珊珊更加坚定了信念。每次在采访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她总是努力想办法克服。2006年5月,国际剑联女子重剑世界杯大奖赛和团体赛在我校体育馆举行。事前得知我国第一枚奥运金牌得主许海峰将来观赛,陈珊珊心中顿时萌生了采访的念头。可是通过事先了解以及在网上搜索的资料,许海峰一向不大乐意接受记者采访,何况自己只是一个学生记者。采访前一天晚上,紧张、犹豫以及想采访的冲动交织在一起,让她在床上辗转反侧了一两个小时。最后她想起了校报老师曾经讲过的话: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身份是平等的。她有了采访的勇气,可还是十分担心,万一采访被拒绝了怎么办?这时陈珊珊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主意。她立即从床上爬起来,拿了张纸,写了个采访提纲。在她的心中,这张采访提纲不是给自己看的,而且给要采访对象许海峰看的。“我想如果被拒绝采访,至少还可以再拿出个采访提纲,让他感觉到诚意,可能就会被感动,接受采访吧?”第二天,果然出现了预想的情况。她在体育馆门口“拦截”了许海峰之后,许指导以“我要看比赛”为由拒绝径直走开了。这个时候,陈珊珊跟着他走到了观看比赛的“贵宾席”前,恭敬地将采访提纲递给了许海峰。
“我这会要拍照,没有时间”,许海峰似乎没有商量的余地。
“那我先将采访提纲放这里请您过目,我在下面等您,如果您中间休息,方便的时候,我们再来采访您”,陈珊珊并没有被许海峰的拒绝“打败”。
她走到楼梯下,没等几分钟,许海峰就面带微笑走了下来。也许是真的被陈珊珊的诚意所打动,许海峰愉快地接受了她的采访,还和陈珊珊拍了几张合影。这次采访经历,在陈珊珊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采访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总是会想尽办法解决。
她在感恩的心态中执著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阳光总在风雨后”,陈珊珊对这句话有着格外深刻的体会,在高三复读一年考入我校的她,时常想起这首歌。想起自己从高考失败到再次考入大学,她总是乐观地对待自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困难面前,陈珊珊总是这么宽慰自己。
大二暑假期间,陈珊珊在校报老师的推荐下到《扬子晚报》实习。夏日的南京酷暑难耐,陈珊珊每天早上几乎6点就要起床、吃饭,然后去等公交车。那段日子,陈珊珊总是最早到报社。实习是琐碎的,先是领取部门的报纸,学习当天的各大报纸,并记录一些经典的标题、句子、选题。每次采写的稿件,经实习指导老师修改之后,陈珊珊都会仔细地对照,寻找差距。暑假期间,她几乎每天都有稿件在《扬子晚报》刊登。
实习的日子是辛苦的,但是陈珊珊从来没有抱怨过。为了采访中小学生,她多次在烈日下从报社步行到新华书店,搜集第一手素材。在实习期间,陈珊珊总是尽力帮助一些困难群体。有一天下午她到红山附近一家民工子弟小学采访,下了公交车后步行了40多分钟,问了很多人还是没有找到,在回来跟别人详细打听了民工小学所在位置,第二天继续冒着高温去寻找那所小学。
两个多月的暑假实习,陈珊珊只回了两次家。至今,陈珊珊仍然记得当时回家时父母的担心和不舍。第一次回家是在8月初,为了不耽误写稿子,她星期五回家,星期天就赶了回来。第二次回家是为了采访,晚上到县城,吃完了饭已经10点多,她家离县城还有20多公里路程,还是被采访单位开车把她送到家门口,到家里已经深夜。看见父母在路上打着电筒等她,那一刻觉得特别的心酸。想到父母为自己付出那么多,就愈加珍惜实习的机会,她想通过自己的好好努力,更好地孝顺父母。在感激父母、感谢老师之余,在陈珊珊的心里,自己能做的只有好好努力。
经过一个暑假的努力,陈珊珊成了在南京各家报社教育条口中小有名气的实习生,也很好地树立了南京林业大学学生记者的品牌。同时陈珊珊的良好表现也扩大了南林大学生记者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今,在进入媒体实习日益困难的现实下,南京许多媒体却争着要南林大校报记者团的学生。肯吃苦、认真负责、专业知识扎实、采访经验丰富,成为报社记者们对我校学生记者的共识。
暑假期间,在《扬子晚报》实习的学生有很多,其中不少是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新闻专业的学生。但是陈珊珊的实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在多次的采访中,陈珊珊的努力得到了许多采访单位的认可,不少稿件见报后,被采访者主动打电话表示感谢,同时陈珊珊也和许多被采访对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辛勤的努力终于收获硕果。2005、2006年,陈珊珊两度被评为《南林报》十佳学生记者 。2005年获省高校校报好新闻消息类三等奖。2006年5月在校团委举办的五四表彰中被评为“校十佳社团干部”,所在社团获评校十佳学生社团。2006年获省高校校报好新闻消息类二等奖。2006年,陈珊珊在《中国绿色时报》、《科技日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现代快报》等主流媒体发表各类稿件164篇,其中不少稿件是关于南林大的师生。
在实习过程中,陈珊珊以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实习老师的赞许和认可。在跟随《扬子晚报》记者龚学明老师的一年时间里,陈珊珊也成长、成熟了许多。在得知龚学明老师调往《扬子晚报》上海记者站的时候,陈珊珊还在上课,禁不住流下了眼泪,那是一份对恩师的感激和不舍。而龚学明老师也把这个得意弟子推荐到另外一家单位实习:《中华工商时报》江苏记者站,学习财经稿件的写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后,陈珊珊对财经稿件的采写也相对熟悉了。而后,陈珊珊又回到《扬子晚报》跟随张琳记者实习。在采访中,陈珊珊再三表达出这样的心声:是学校的老师给了她关心、照顾和鼓励,新闻界的老师给了她许多业务上的指导和帮助,才让她有了今天的成绩。提起新闻界的老师,陈珊珊心里充满感激之情:《扬子晚报》龚学明、张琳,《金陵晚报》戚若予,《新华日报》徐勇、任松筠,《南京日报》谈洁,《现代快报》谢静娴,《南京晨报》王晶卉……
她将自己的新闻梦传递给了更多的南林学子
陈珊珊,除了上课、学习之外,还要到校外报社实习,非常忙碌。宿舍同学戏谑她“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过作为班级成员,陈珊珊对班级活动一向积极,对于班级同学总是尽力关心。
“我们如果想加入哪个社团都找她介绍,在外面找不到路的时候也会打电话问她,尤其是我们在写总结、报告或者啥材料的时候,有不懂的问题总是会第一个想到她”。陈珊珊同宿舍的同学说。
陈珊珊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与学弟学妹们分享。每个星期,校报记者团的例会成为交流的平台。在陈珊珊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记者开始向校外报社投稿,且有不少稿件见报。2006年,江南时报新青年周刊创刊。作为人文学院与江南时报社共建的南林大记者站学生负责人,陈珊珊每周都会策划不少选题。在该报新青年周刊中,南林大的学生记者采写的稿件见报率最高。时任周刊编辑部主任、江南时报编委的孔德信对南林大学生记者采写的稿件十分赞赏。
如今,在陈珊珊和讯网站上的博客中,总会有来自各地的新闻专业的学生向她请教实习心得,每次陈珊珊都是耐心地和他们交流,将新闻采访和实习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更多的人,将新闻梦想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郭延熙 王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