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一句嘱托,他终生牢记。
少工作了一年的遗憾,他用一生弥补。
身患两处癌症,却始终笑对人生。
凭着责任、坚强和激情奉献不已,
把快乐的歌声送给学校,送给世界。
谱写强有力的生命乐章
——记退休教师沈关福
翻开l998年《南林报》合订本,有这样一幅照片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一位中年教师正神采奕奕地向记者讲述着什么。他就是沈关福教授。事隔多年,当记者再次见到他的时候是在校合唱团的多功能厅里,他依然精神抖擞,只是那满头的黑发已变得花白。
沈关福,l95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来到南京林业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在执教的40年里,他任劳任怨,对工作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地倾心于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不凡的业绩。用沈老师的话说就是:干一行爱一行。沈老师在任教期间培养了许多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除了教学之外,合唱团的活动伴随了沈关福教授半个多世纪,直到今天他依然是合唱团的主心骨。
老教工们说,有了沈老师,我们的歌声才能一直保持这样年轻动听,我们才会在歌唱中感到快乐。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病魔会缠上这样一位热情乐观的老人。“一检被确诊为直肠癌。”沈老师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我听到肠癌后,就想:那就努力治吧,反正自己思想上得镇静。但是我爱人却很着急难过。我就劝她,不要急,就这么回事,想开一些。”在住院治疗期间,沈关福教授所表现出的乐观情绪和积极配合治疗的态度,感染了同病房的病人。等到完成手术病情稳定出院时,他所在的病房被评为医院的“模范病房”。他本人也被评为“模范病人”。
出院后,乐观的沈老师又笑呵呵地出现在大家中间。他凭着自己的特长,担任南林大退(离)休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银杏合唱团指挥、书画社社长,并兼管离休工作者协会的各个兴趣小组。他多才多艺,用自己的所学带给别人很多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激情、坚强和责任感,激励着许多人。
沈老师对于学校的合唱团有很深的感情。自合唱团在“文革”时期创立起,沈老师就一直担当乐队指挥,退休后,就担任全职指挥了。这个职务似乎成了沈老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沈老师见证了乐队的发展。合唱团也见证了沈老师的辛苦历程。
年轻时代的沈关福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过乐理知识,对作词谱曲也很精通。他的这些技艺对合唱团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银杏合唱团刚成立时,已有80人的规模了,其中一些老同志因为对音乐知识了解不多,在歌唱方面需要加强训练。有人提议让基础较差的老同志参加别的兴趣小组,但沈老师不同意。他说,这些老同志都是怀着满腔热情来的,绝不让一位老同志离开,他会想办法的。但将这么多人集中起来一起训练似乎不大可能,而且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唱,沈关福就亲自将一些歌曲曲谱作了改编,将过于简单的改成复杂的或将难的变得简单,使之适合合唱团的演唱水平。在常人眼里,这工作并不很累,但对于一位身患绝症的老人来说就不那么轻松。沈关福每天坐在书桌前好几个小时,翻阅资料,改编,校对,试唱——这样的状态沈老师怎能不累?虽然累他顽强地坚持着。经过半年时间,终于将几十首歌曲整理完毕。他笑了,但腰杆累弯了一节。
沈关福不仅在音乐方面很有造诣,对计算机也很精通。沈老师回忆说,以前外出演出,由于条件有限,很多场馆都没有钢琴伴奏,而他们的合唱团平常练习的时候都是有钢琴伴奏的,如今没有了钢琴,势必会影响演出的整体效果。沈老师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出办法解决,不要让演员失望,更不能让观众失望。沈关福琢磨了许久,想出了利用电脑合成来代替乐器的方法,用电脑将乐谱刻录在光盘上。这次他的付出比上次合成钢琴曲还要多。一支管弦乐队是由多种乐器组成的,沈老师需要合成不同的乐器,而且要把各个乐器再进行整合。他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有时忘记了吃饭,有时起身的时候不得不扶着椅子,镇定了几十秒才缓缓直起身子。几天后,沈老师带着管弦乐的光盘出现在大家面前。在演出的时候,有了沈老师刻录的光盘,合唱团的演出取得了成功,大家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沈老师累了,付出的辛劳只有他自己能体会,他不会告诉任何人,只希望带给他人快乐!
然而,没想到的是癌症再一次袭击沈关福赢弱的身体,但他依然那么乐观。他说:“我心里想,一个癌已经得了,第二个癌也不怕了。”正是这份热情与乐观支撑着沈关福的身体,也感动着他身边的许多人。对于荣誉和表彰,沈关福教授早已看淡,而对于合唱团,他却比别人投入了更多的热情,花费了更多的精力,承担了更多的责任。现在这银杏合唱团在南京小有名气了,老人们会时常接到演出邀请。
在合唱团里,沈关福忘记了病痛。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尽我的力量把歌教好。为了迅速提高音乐基础差的老同志演唱水平,他给每位老同志发了一张刻有适合他们训练的歌曲的光盘,他们在家就能跟着训练了。这样一来,几个月后就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沈关福也常遇到头疼的事情,那么多人的合唱团,怎么就不能把高音部分唱好呢,难道是选曲太难了吗?不,并非歌曲难,是大家的激情没调动起来。为了使合唱团的水平上一个台阶,思考很久后,他想出了一个计策:在演唱之前,先给成员们讲解歌曲的背景,这样能激起大家的热情,高音自然就能上去了。沈关福从来没有会因为合唱队成员歌曲唱不好而责怪他们,因为他觉得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大家能在参与中得到快乐。有一次,合唱团去参加电视台的比赛,在预赛时他们发挥得不很好,许多教师回来后神情沮丧。沈老师鼓励大家不要泄气,又重新指导演唱,终于在几天后的正式比赛中夺得了二等奖。
合唱团每周都要进行练唱,不论严寒酷暑,沈关福都是准时到老年活动中心,指导几十号人的练声演唱训练。年岁已高的沈老师在一个半小时的练习后也感到很累,好多次他想停下来休息.但是当他看到学员们的认真劲时,他也就坚持住了。有人说:老沈啊,你也该歇歇啦,不能太累啊。但他认为值得,因为自己给别人带来了快乐。当别人衷心地夸赞沈老师的时候,他不肯居功,总是说,是大家充实了我的生活,是我应该感谢大家伙儿。
谈到沈关福老师,好多人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沈老师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同志,一位一心一意为大家服务的同志。离退休协会的丁老师告诉记者,沈老师总是忙得不亦乐乎。但他总是保持着愉快的心情,虽然两处癌症,但他从来都是精神焕发,他的精神感染了许多人。
“能够多做一点,让大家快乐一点。”这就是退休后伴随沈关福至今的座右铭。当记者问起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时,他的回答令在场所有的人动容。当年在清华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校长这样对学生们讲的:“毕业后要健康地为国家工作40年。”沈关福教授把这句话铭记在心里,付诸实践了。可命运常会捉弄人,沈关福教授在1997年退休,他执教了39年,就差一年,就一年。
因为这一年的遗憾,他用一生来弥补:因为这一生的追求,他与命运顽强拼搏。
(李 煜 张 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