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双脚踏着春夏秋冬,走遍全校家家户户。
那一级级水泥台阶,如同白色的琴键,弹奏着奉献之歌。
每一笔水电费都要收到,每一滴水不能白白流掉。
这两个大写的“一”字是两杆最公平秤,称出了她的人品和责任。
16年,万物在变,她的守责之心不变。
她用行动履行了“对得起学校,对得起自己”的诺言。
守责之心16年不变
——记我校后勤管理处退休职工吴诚华
“我们看了吴师傅任劳任怨的工作都很感动。记得有一年夏天的中午,太阳很辣,天热的不得了,我摇着蒲扇下楼买盐,刚好看见她气喘吁吁地从我们隔壁的单元楼梯下来,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爬我们这栋楼,这时她整个人就像从水里捞起来一样。我劝她休息一下,她摇摇头,用右手揩了把脸上的汗水后,拽着楼梯扶手慢慢地向上爬,挨家挨户去收水电费……”二村的黄阿姨对前来采访的记者感慨地说。无论是在一村还是二村,只要提起后勤管理处退休职工吴诚华的名字,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对她赞不绝口。
丈夫体贴妻子工作劳累身体不好劝她放弃收费,她却笑着反驳:
“现在要是举办爬楼比赛,你们肯定都爬不过我……”
“我们学校所有的宿舍楼、教学楼、施工项目、门面房和家属区的水电费都是由吴师傅一个人负责抄收的,她非常不容易。就拿我们学校的家属区来说吧,2001年前有1800多户,一村用水社会化之后,仍有1000多户,工作量很大。”学校水电管理科柳科长如是说。
“住家户的水表都安装在屋里,只有主人在家时才能抄收。所以我就趁午休、傍晚、周末和假期的时候去抄收,因为那时他们在家休息。”吴诚华介绍说,“但也有不顺利的时候,像青年教工宿舍甲楼,我虽然每天都去收费,但是不跑个四五趟是收不到的,因为他们晚上有课的多,10点以后才回到宿舍。”
一村、二村住宅均是呈一字形排开的旧式居民楼,每栋七八层,住了1800多户人家。楼道又黑又窄又没有电梯,吴诚华抄收水电费时只能靠双脚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叩开一家一家的门。
寒假来临,吴诚华更忙了。她穿上毛衣外加棉袄,揣上一叠收费单,拉开温暖的家门。门外,滴水成冰,呵气成霜,呼啸的西北风无情地吹着她的脸,脸上火辣辣的疼痛,拿着收费单的双手冻得伸不直……吴诚华没有犹豫,大步跨上居民楼的台阶。二村1幢、2幢、3幢……几幢楼爬下来,身上越来越热,额头冒起热气,当吴诚华疲惫地走出二村5幢,保暖内衣早已湿漉漉地贴在了身上,突遇寒风来袭,汗水瞬间化为尖利的冰刀,一下一下生冷地刺着她早已不再强健的身体。楼里温暖如春天,楼外寒冷像冰窖,吴诚华穿梭奔忙在两个季节之间。
吴诚华的爱人见妻子这么辛苦,心疼地劝她说:“大冬天,别人捂着厚棉袄还嫌冷,你身体不好,只穿件毛衣,头上却直冒热汗,这样辛苦的工作不做也罢。”“你可别不信,现在要是举办爬楼比赛,你们肯定都爬不过我……”吴诚华一听爱人这话,立马笑着反驳道。
自1993年起,吴诚华就奋战在我校水电一线,2004年已到退休年龄的她本可以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但她服从了学校的安排,继续留在这个艰苦的岗位上。这些年来,每一笔水电费都是她亲自核实、抄收和报账。岁月不饶人,烈日烤晒的盛夏,寒风彻骨的隆冬,让她那挺拔的脊背开始佝偻。“只要用了学校的水电,一分钱都别想少。”吴诚华风趣地说。
“管那些闲事干嘛?当好你的收费员就行了。”
“不行,我就是不睡觉也要找出漏水点,不能让咱学校白白流掉那么多水……”
“抄表收费是我们家老吴的基本工作,虽然又苦又累,但她坚持要干我也就支持了。可她是个闲不住的人,还经常跑去查什么漏水点。我叫她别那么较真,当好收费员就行了,她却说就是不睡觉也要把漏水点找出来。”吴诚华的爱人感叹道。
吴诚华经常去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门面房等处做查漏工作,以防出现浪费水的情况。2006年6月份,学校用水量近20万吨,远远地超过了正常用水量。吴诚华知道后急得不行,连忙跑到学校各排水管道查看,发现部分排水管里流出的是清水,她断定是地下水管出了问题。
从7月1日起,吴诚华吃罢晚饭,带着一只电筒、一根钢管,开始查漏水点,因为晚上比较安静,更能听清水流的声音。她先从住家户区查起,找到一村住宅区的第一个窨井盖后,用嘴含住电筒,双手紧握着钢管使劲再使劲,终于把窨井盖掀了起来。诚华趴在地上,双手艰难地撑着身体,脸几乎贴到地面……夏夜里,没有一丝风,被太阳炙烤了一天的水泥地依然发烫,周围嘈杂的蟋蟀虫鸣此起彼伏,汗水顺着吴诚华的脸颊、脖子、后背流下来。吴诚华谈到那刻的感受时说:“当时心里有些烦躁,我默默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忍住,一定要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去听是否有异样的流水声。”
从一村查到二村,翻了一个又一个的窨井盖,还是没找到漏水点,吴诚华开始向学生宿舍区“进军”。爱人看到她浑身被蚊虫叮满了包,就劝她说:“你昨天掀二村的窨井盖,把腰都闪了还不当回事。你啊,当好你的收费员就行了,自己身体不好少操那份心了。”吴诚华一听急了,“不行,我就是不睡觉也要找出漏水点,不能让咱学校白白流掉那么多水……”学生宿舍区的窨井盖比较多,而且大多是沉重的铸铁盖,吴诚华只得请来修建中心的工人帮她掀盖子。从公寓1、2幢起,每掀一个盖子,吴诚华都仔细地望,用心地听,一个个地排除漏水点。这样的查漏一直持续到8月份,历经40多个炎热夜晚,近乎虚脱的吴诚华终于发现在学生宿舍4幢和6幢之间,马路下铺设的供水管道流水速度和声响异常,漏水现象明显。那一刻,吴诚华如释重负,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第二天一早,她找来维修人员进行抢修,根据测算,这次堵漏为学校避免了8万吨∕月的自来水流失,挽回20万元∕月的经济损失。
2006年冬天,学生老食堂寒假停业,可一个星期却用了1万吨水。吴诚华查出漏水点后,协助维修队伍抢修了一个星期。那时气温零下七、八度,穿着皮大衣都无法御寒。吴诚华却只顾着协助抢修漏水点,生生冻坏了脚,长出了许多冻疮。
“阿姨,您放心,我们一定严格按照您的要求铺设电缆……”
“你们不要给我打马虎眼,电缆铺设不能有一毫偏差,材料能省就省……”
“十五”期间,由于建设项目较多,基建人员缺乏,吴诚华“临危受命”担当了部分供电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
2002年7月,学生宿舍二区电缆铺设工程开工,吴诚华担起了现场监督施工的职责。施工第一天,吴诚华早早地来到现场,密切关注电路的铺设。“我到了现场才知道,原来有两个工程队同时施工,需要进行开挖、铺设管线、穿线、回填等大量的工作;期间还有很多交叉工程,而每一次交叉铺设都关乎到新宿舍的安全问题,况且那时还有好多大规格的电缆要铺设。
夏日,骄阳蒸烤着大地,知了嘶叫个不停,没有半丝风。阳光暴晒下的施工现场犹如火炕,汗水眨眼间便湿透了全身,吴诚华始终如一地坚守在工地上。有一次,在测量过程中,细心的她突然发现铺设的电缆好像绕路了,于是便和施工人员交涉,工人说得找施工队长,他们不管事。吴诚华找到施工队长,严厉地指出了铺设电缆的不合理做法:“你们应该尽量给我们学校节省电线电缆,……”施工队长见吴诚华一脸严肃,忙不迭地道歉:“阿姨,您放心,我们一定严格按照您的合理要求来铺设电缆……”施工队长好说歹说,才使吴诚华消了气,临走还不忘交代:“你们不要给我打马虎眼,电缆铺设不能有一毫的偏差,材料能省就省……”
那个炎热的夏天,吴诚华每天都泡在工地上,施工队上下都被她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所折服,每项工作都不敢有任何马虎。施工进行一半时,暴晒十多个小时的吴诚华累倒了。工人们见她脸色苍白,身子不住地打颤,便扶她坐到阴凉的地方。施工队长一看就知道吴诚华中暑了,劝她回家休息,她却说:“我没事,歇会就好了。”施工队领导原本以为吴诚华至少三天后才会来上班,谁知第二天清早,她就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施工现场。
两个月的施工,吴诚华坚守现场60天。她说:“我肩负一栋宿舍楼铺设电路的监督责任,这关乎着学生的安全,所以一定要做到最好,不然就对不起那些孩子了!”
吴诚华坚守职责的心犹如磐石,没有半点懒惰,没有半句怨言。2008年底,学校安排人员接替吴诚华的岗位,返聘4年的吴诚华正式退休了,至此她已在水电一线工作了16年。
“这16年来,不管中间经历过什么,我只知道,我做这份工作对得起学校,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就足矣!”吴诚华如是说。
(原载2009年5月21日《南京林业大学报》 吴佳 俞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