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走进广阔天地,他是贫困山村唯一的本科生。
吃苦耐劳,田埂地头嵌着他忙碌的脚印,土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他勤奋好学,迅速从“门外汉”成为科技种田的“行家里手”;
他坦诚谦虚,经常走村串户,
从“外来客”成为村民百姓的“自家人”。
风雨村官路,充满苦与乐。
他用科学技术引领乡亲们走上富裕的道路,
他用青春的汗水浸润希望的田野,成就人生的辉煌。
风雨村官路 青春献山村
——记我校校友、镇江句容市天王镇鲁学谦
从乡村的“外来客”,到村民的“自家人”, 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深入田间地头,当起农民,学习技术,同时编小册子、建网站、开发旅游产业。在他的努力下,天王镇戴庄农产品进一步抢占高端市场,短短半年时间,戴庄的30多万斤有机大米基本销售一空,给全村农民带来了200多万的收入。2007年戴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增加到了7029元,他是句容市天王镇党委宣传委员鲁学谦,2006年毕业于我校木材工业学院。
——2000多人的村,就他一个本科生,在贫困的山区,
鲁学谦走遍了15个村,每一条田埂
2006年,鲁学谦从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工业学院毕业。毕业前,鲁学谦就被南京一家企业录取。可毕业后,他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不理解的决定——放弃南京的工作,到镇江句容一个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小村庄当“村官”。
2006年8月1日,鲁学谦被分配到镇江句容的戴庄,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一到这里,他就傻了眼,戴庄地处茅山老区,是镇江最贫穷的地方之一。
初到戴庄,看着简陋的宿舍和办公条件,一种失落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而且鲁学谦又听不懂句容话,交流起来比较困难。头几天晚上,他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孤独、寂寞,心里很不是滋味,加之想家,好几次眼泪不由自主的落了下来,鲁学谦思想开始有点动摇了,但当看到农村贫穷的面貌,望着农民那双渴望致富的眼睛,他的心又震撼了。
“我是山东沂蒙山人,我也是农民的儿子,从小也是过苦日子长大的,深知农民的艰辛,农民过上好日子一直是我埋在心里的夙愿,我更应该把自己的知识才干用到农村去。”鲁学谦暗暗地想:“现在既然我决定到农村来了,就应该安心工作”。
俗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艰苦的环境就越能够磨练人。鲁学谦默默地告诉自己,选择到农村工作不是来图享受的,而是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绝不能半途而废。于是他及时调整了心态,转变角色,开始学着融入基层。
对于鲁学谦这样一个“外来客”,村干部和群众们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村干部起初觉得鲁学谦一个大学生哪受得了农村的苦,估计呆不了几天,群众们也觉得我一个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是不是我学习不好,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因为戴庄人口2800人,在村里,鲁学谦是唯一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因为地方穷,村里考上大学的人毕业后都留在城里工作了。”鲁学谦说。
对于他们的疑虑和误解,鲁学谦只是笑笑,但在心里却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我要用行动证明自己。”
平时,只要有机会,鲁学谦就尽量下到田间地头,走访村民家庭,了解村民的情况。在戴庄的一年多时间里,鲁学谦走遍了戴庄15个自然村的每个角落,戴庄方圆10.4平方公里的每块田埂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农忙时节,鲁学谦还与农民们一起参加生产劳动。2006年10月的一天,鲁学谦在虾子塘自然村参加收割有机水稻,由于担心第二天会下雨,于是一直加班到晚上九点多,在回去的路上,天黑路滑,拖稻子的拖拉机不小心陷进了沟里,鲁学谦忍着饥饿,和农民兄弟一起想尽各种办法,最后连拖带拉,直到夜里11点多才把拖拉机弄上来,在一起忙活的农民兄弟都对他刮目相看了。鲁学谦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成为了他们的“自家人”。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戴庄绝大多数老百姓都认识了鲁学谦,接受了他。鲁学谦也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与戴庄的农民群众之间建立了纯朴的感情。
——心系农民致富,勤学农业科技,一年让农民增收好几千元
戴庄村原是茅山革命老区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200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3400元,农民生活十分贫困。鲁学谦到戴庄工作以后,积极与村两委班子研究《戴庄村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为戴庄村今后的发展出主意,想办法。
面对农村工作比较复杂的局面,虽然鲁学谦在大学期间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基层工作经验和方法十分缺乏,到村里后鲁学谦就发现,处理农村的问题,做农民的工作仅仅靠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村干部的“个人魅力”,还得用农村的“土办法”。
于是,鲁学谦坚持从小事做起,虚心向普通群众、老专家、村干部们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基层工作的“多面手”。在戴庄,鲁学谦有幸认识了踏入社会后的第一任老师,他就是46年如一日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著名农业专家赵亚夫。他的奉献精神和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了鲁学谦,也让鲁学谦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决心。
在赵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鲁学谦逐步从农业生产技术的“外行”,逐渐变成“内行”,基本掌握了有机稻田间管理、果树修剪、有机蔬菜栽培等技术,成为了指导农民科学技术种田的“小行家”。
2007年,村民刘业祥家里的6亩有机稻发生大面积病害,焦急万分,鲁学谦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往田里察看,凭借学来的知识,根据症状拿出生物防治方案,还协同刘家完成防治任务,及时消除了病害,有机水稻获得了大丰收。去年,鲁学谦先后组织村民集中培训6次,上门指导更是家常便饭。鲁学谦把手机号码公布给村民,随叫随到,这样以来,戴庄的村民都并亲切的叫我“小赵亚夫”。
鲁学谦在工作中,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提议创办了戴庄有机农业网。他亲自负责网站的更新和管理工作,通过在网上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戴庄农产品的知名度迅速提高了,全国各地客户纷纷打来电话订货,江苏五星电器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仅五星电器一家就订购了戴庄近2万斤的有机水蜜桃,总价达12万元。有了网站,戴庄的有机农产品声名远扬,供不应求。如今戴庄村有机农业已发展到3000亩。
鲁学谦时刻关注着销售市场的占领和开拓,他放弃休息,奔赴上海、南京、镇江,叫卖“越光”大米,为有机农产品进一步抢占高端市场打牢了基础。短短半年时间,戴庄的30多万斤有机大米销售一空,给全村农民带来了200多万的收入。2007年戴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增加到了7029元。
——坚守廉洁的道德阵地,艰苦朴素,每天乘公交车上下班
2007年11月,由于业绩突出,鲁学谦走上了天王镇党委宣传委员的岗位。此时,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鲁学谦始终不忘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的本色。
走上领导岗位的鲁学谦,仍然保持着以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每次从天王镇到句容办事,他都会乘公共汽车去,从来不会动用单位的办公用车。每次回戴庄他还是会和以前一样与村民们聊天吃饭,帮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上的问题。此外,现在身为党政领导中的一员,鲁学谦还是坚持每周至少回戴庄一次,在那里他跟随赵亚夫教授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学习各种农业科学知识。在戴庄村民眼中,今天的鲁学谦仍然是以前和他们同甘共苦的“小鲁”,仍然是和村民同吃一锅饭的村委会主任助理,仍然是那个整天和他们打成一片的大学生“村官”。
“当代大学生都是胸怀祖国,充满激情与梦想,而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是年轻人奉献青春,实现梦想的大舞台。”鲁学谦说,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已经成为众多大学毕业生无悔的选择!而他本人也为自己是一名村官而自豪,更为自己能为农民做点事而骄傲。鲁学谦表示将会始终不忘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的本色,继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无悔于青春,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崭新业绩。
(原载2009年5月21日《南京林业大学报》 陈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