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乱砍滥伐的狂潮,他挺身而出;
历尽人生坎坷,他矢志不渝自己的事业。
“马尾松奖学金”蕴含着他毕生的心血和追求。
巍然挺立的马尾松,支撑着他年近古稀的坚强生命。
岁月染白鬓发,他对马尾松依然一片痴情。
时光增添皱纹,他把希望投向南林大的未来。
他用传奇故事向我们展示信念的力量。
情系马尾松
——记我校60级校友、“保护马尾松奖学金”创立者左中秋
2008年12月5日下午。
我校新体育馆。2007——2008学年学生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当大会主持人高声宣布:“现在请左中秋先生颁发‘保护马尾松奖学金’”时,全场爆发出如潮的掌声。保护马尾松奖学金?对这个有点另类的奖学金名称,人们都感到新奇。
在乐曲声中,一位鬓发花白、精神矍铄、颇有学者风度的老人从嘉宾席上站起,稳健地走到主席台前,微笑着将“保护马尾松奖学金”颁发给10位获奖者,每人5000元。老人满脸兴奋,慈祥的目光热情地注视着受表彰的青年学子,并和他们合影。左中秋是我校60级校友,今年67岁。
一个早该退休的老人为何设立“保护马尾松奖学金”呢?故事要从43年前说起。
他对想砍马尾松的人厉声喝道:“乱砍树犯法!”
1965年夏天,23岁的左中秋从我校林产化工系毕业,被分配到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松香厂。所谓年产万吨的松香厂,坐落在半山腰的一块坟地里,全厂员工加上新来的两个大学生才20个人。左中秋的工作是搬运松香,将刚生产出来的40公斤一块的松香搬运到山上的库房里,两处高低约18米。这里的艰苦环境和他上海家中舒适的生活条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然而,这里却有一处令他最感欣慰和最为向往的地方。
松香厂周围是30万亩马尾松林,有大约1300万株成林木。这是全国马尾松优秀的采种基地,是林业部的重点项目。这里山峦叠翠,林荫蔽日,走进马尾松林,只觉全身凉爽,说不出的舒畅。左中秋特别喜爱这个天然、偌大的氧吧。闲暇时,他与同事走进马尾松林,贪婪地呼吸着绝对清新的空气,郁闷的心情顿时化解,浑身的疲劳一扫而光。
然而,好景不长。1968年后,一股滥砍滥伐马尾松的风潮在蒲江地区迅速地蔓延开来。起初,只是松香厂采集松脂,用作生产松香的主要原料,对松林无损。而附近两家火柴厂进山大肆砍伐,周围一些居民也蜂拥而至,疯狂地砍树卖钱,甚至连成都一些家具厂都开着车前来砍伐马尾松。一时间,斧起树倒,马尾松林遭遇了一场空前浩劫。没多久,原来30万亩马尾松林仅剩下了14万亩,森林郁闭度(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从当初大于0.9降至0.2以下,实际已达不到森林的标准。
再这样下去,马尾松就要毁于一旦!身为技术员的左中秋感到心痛和愤怒。
有一天,几个人扛着锯子、斧头上山来到一棵又粗又高的马尾松前,正巧被左中秋看见。见他们要砍树,左中秋连忙快步上前,大声喝道:“这树不能砍!”来人并没有把这个年轻人放在眼里,举起斧头就要下手。“乱砍树犯法!”左中秋怒不可遏、厉声喝道。如同一声霹雳,几个人怔住了。左中秋缓和了口气,耐心地向他们宣讲马尾松对保护环境的作用以及它和人类的亲密关系。这几个人听后连声表示:不砍了、不砍了,默默地收拾起家伙下山了。
马尾松精神激励他把企业带出困境
1978年,松香厂改名为蒲江肥皂厂,是轻工部114个定点厂之一。
由于厂领导经营不善,企业连年亏损,到后来生产难以维持,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1985年,36岁的左中秋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承包,成了成都市国有企业第一位“非党员领导”。当上厂长后,左中秋的日子真不好过。简陋的设备、恶劣的环境、下滑的效益、如山的债务,搅得他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他忙中偷闲来到马尾松林,细细端详树枝上细长葱绿的针叶和那盛开的黄紫相间的小花,想得很远。
马尾松,耐干旱、耐贫瘠,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最终把全身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类。想到这里,左中秋有些激动:马尾松的奉献精神正是他追求的最高境界。左中秋当年大学毕业怀着报国之志来到这里,现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决心用马尾松的精神激励自己,早日把企业带出困境。
左中秋大胆改革管理模式,把计划经济下单纯的生产型企业转变成面向市场的经营生产型企业。这个新的经营理念给企业带来了转机,仅用2年时间就还完了原定要还5年的全部债务160多万元。
根据市场的需要,左中秋带领员工开发出众多新品,其中全国首家用天然材料制成的环保产品、风雅牌肥皂粉和技术含量高的风雅牌环氧树脂固化剂双双荣获国家星火计划金奖。
保护马尾松成为他事业转型的首选
2005年,左中秋64岁。
人生最后的路程怎么走?他思考了许久。
他想到了生活几十年的四川蒲江,目睹了满岭满坡的马尾松林从茂盛到衰落的过程。由于森林遭到严重破坏,蒲江地区有一年发生了从未有过的风灾。大风过后,许多马尾松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看到那景象的人,无不惋惜。
马尾松净化空气功能显著。马尾松林中的负氧离子是中心城市的100-140倍。它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很强,是世界公认的碳汇树种。每公顷马尾松一年可吸附23吨尘埃,而马尾松林中的尘埃几乎为零。这种树浑身是宝,其医用价值也很高。有资料表明,我国马尾松平均每年以2000万立方米的速度被砍伐。如果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贡献这么大的树种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逐渐消失,这将是多么大的罪过!
生态保护的紧迫感,促使左中秋把投身保护马尾松作为事业转型的首要选择。
“我因马尾松而来,为马尾松而去,此生无憾”
左中秋对马尾松情有独钟。他说,搞什么产业都没有搞生态好,搞什么生态都没有搞林业好,搞林业在中国首选马尾松。
经过广泛联系和紧锣密鼓的策划,“成都市临溪马尾松开发利用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左中秋转型成了企业策划人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经纪人。
他耐心地做股东们的思想工作,并取得妻子和儿子的理解与支持,在已有9800万成功投资记录的基础上,又将部分不动产转为4000万货币资金,投入生态造林事业。
年近古稀的左中秋,不辞辛劳,跑遍了蒲江周边七、八个县的林业部门、发改委和许多乡镇。他不厌其烦地向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普通百姓宣传马尾松和自己的造林规划。他还给时任蒲江县委书记施耀华写了一封信,信中动情地说:“我因马尾松而来,为马尾松而去,此生无憾事。”
有志者事竟成。
2007年,凉山州会理县接受了左中秋保护马尾松的方案。该县镍厂和林业部门签定了40年建设18万亩马尾松林的协议。
2008年,蒲江县林业部门和左中秋签约,恢复马尾松林30万亩。
蒲江县科技局今年3月批准成立保护马尾松协会,参加协会的志愿者有100多人,其中有干部、教师和宗教界人士等。志愿者们对马尾松的残次林进行了积极的保护。保护马尾松协会还组织以“保护马尾松”为题的文艺演出和中小学生作文比赛,增强广大群众保护马尾松的意识,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左中秋认为,保护马尾松,创新发展马尾松事业需要人才。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阔别多年的母校。他多次风尘仆仆地来到母校,和校领导协商保护马尾松的有关事宜。这位平时舍不得乱花一分钱的老人,慷慨地为母校投资了数百万元科研经费,另外拿出100万元,设立了“保护马尾松奖学金”。谈及为什么没有用企业名或个人名义命名奖学金,左中秋坦然地说:“左中秋只是个人,而马尾松却是人类共同需要的,这两者没法相比。”
此事在全校师生中传为美谈。
(原载2008年12月19日《南京林业大学报》 袁路沿 苗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