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爱心的天使姐姐
——记艺术设计学院2011级学生袁源
上帝为她关上了一扇门,她却用爱开启了无数扇窗。甜美的笑容、温柔的眼神、温和的谈吐……南林追梦的路上人影匆匆,但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女孩,却给我们带来不平凡的感动。她,就是艺术设计学院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班的大三学生袁源。
看着同学帮助背画板的身影,她觉得自己好幸福
这个在一次医疗事故中造成肢体残疾的女孩为什么能如此坚强,把传递爱作为梦想坚持如一呢?“我的生活里充满了爱,爱是支撑我走下去的动力。”袁源带着她标志性的甜美笑容对记者说。“出生的时候因为脐带绕颈,先天行动不便,每天要做很多康复训练,吃了不少苦。但我从来没有抱怨过,因为我是幸福的,从小到大,我感受了太多的爱,不论是来自家人的、老师的还是朋友的。我身边的人都尽可能地帮助我,尤其是我的爸爸妈妈付出的要比一般父母多很多。”
袁源记得有一次去北京旅游,由于腿脚不便,父亲背着已经不小的她逛遍了北京城,害怕女儿心里有负担,父亲对她说:“没事儿,北京我都玩过了,你只要负责好好看风景就行。”她伏在父亲的背上,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
袁源学的是艺术设计专业,大一经常上艺术课,背画板这件小事成了她的难题。可让她感动的是,班上的同学都主动帮她拿画具,每天陪着她一次又一次走过那段从宿舍到教室的路。看着他们背着两个画板的身影,她觉得自己好幸福,那时的她就想,我得到了这么多的爱,应该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到少管所看望少年犯,微心愿传递大关爱
今年学期初,艺术院团委开展了向学生征集个人“微心愿”的活动,袁源同学写下了“去少管所给未成年的孩子传递正能量”的微心愿,团委老师被她这种身残志坚的精神深深打动,决定无论如何要帮她圆这个心愿。经过一系列前期准备,11月6日,袁源的微心愿得以实现,她跟随院团委到江苏省句容少管所看望孩子们。
少年犯是多数人不愿接触的一个群体,但袁源却希望用爱打开他们的心扉,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活动刚开始时,袁源注意到这些孩子的脸上露出了不安的神色,她心想一定是他们长时间不与外界接触,每天又受到很严格的训练,所以见到陌生人便很紧张。于是她就像和朋友交谈一样,向他们温和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即使在说到老天剥夺了她正常行走的权利,说到生活上的种种不便,她的表情依旧是从容淡定,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被震撼了。之后,袁源用钢琴演奏了一首经典的《致爱丽丝》,动人的琴声温暖着孩子们因缺乏正常关爱而逐渐冰冷的心。现场的气氛随着优美的旋律逐渐变得轻松活跃起来。
“音乐是心灵的一剂良药。”袁源如是说。谈到与这些少年的接触,袁源颇有感触。“活动结束后,那里的青少年们带着感激和不舍的心情与我们告别,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有一名服刑的少年,在经过我身边时羞涩地说了声‘谢谢’,这声道谢看似简单,但我知道其中蕴含着他们对自己曾经的一时糊涂而感到的懊悔,对未来的自由生活充满着期待。”
小小心愿汇聚成美丽的梦想
采访过程中,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袁源甜甜的笑容。她很少谈及自己的不幸,更多的是怀着感恩之情讲述自己对大家的感激和想把爱传递给更多人的梦想。袁源曾和朋友事先买好了饼干、尿布等生活用品,一起去看望南京市福利院的孩子们。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虽然大多数孩子生理上多多少少有些残缺,但在福利院受到了很好的照顾。当们孩子隔着玻璃热情地和她们打招呼时,她真的觉得很感动。在这些孩子眼里,她是最美的天使姐姐。
今年暑假期间,父亲在吃饭时无意中提到自己单位的一位同事有一双儿女,而家里只有他一人工作挣钱,今年小儿子考上了大学,但没钱交学费。袁源当即提出每年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拿出1000元来资助这个小学弟,直到他大学毕业。父母都赞同女儿的做法,为有如此善良的女儿感到骄傲。虽然她从未和被资助的小学弟见过面,但是他一直知道有位善良的姐姐给了自己上大学的机会。
在遇到汶川、玉树地震等重大灾难时,袁源都积极参加募捐活动,每次捐款至少500元,这些钱占了她很大一部分生活费,但她觉得很值得。她说只要有能力,一定要尽己所能帮助更多的人,不论这些人自己是否认识,只要每个人心里有爱并且愿意把爱传递给别人,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
袁源有个梦想:把爱传给更多的人,传到更远的地方。她在蹒跚中执着地追梦,在微笑中播撒关爱,在阳光下传递温暖。 她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心愿汇聚成美丽的梦想,感动了无数的人。
(学生记者 孙丹青 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