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来做梦”
——访爱影人协会负责老师于肇华
采访结束,从于肇华老师家里出来时已经是晚上6点半。七点一刻,我的电话响起,是于老师:“安全到家了吗?”原来是他估摸着时间,打来电话关心。除了关心,于老师的电话还有第二个目的:“于肇华随时欢迎你来看闻所未闻的经典影视作品,欢迎你来做梦。”
“南林需要艺术,我就来了”
于肇华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我已经八十多岁了,这辈子我做过两件事,死而无憾:一件是听了好听的音乐,看了好看的电影,另一件是吃了世界上许许多多好吃的东西。”
于肇华出生于民国时期,生长在上海法租界内,从小受到天主教的影响,音乐、电影等艺术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再加上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的熏陶,他看过许许多多的电影,从黑白片到彩色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电影,从好莱坞看到中国大片,“最痛苦的时候,就是文革时期,没有电影看。”
于肇华是南林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毕业生,与南林的缘分就此开始。毕业后,他来到森林警察学院工作,60岁退休,他被南林返聘,给学生上影视欣赏和音乐欣赏两门课,还给当时急需要艺术氛围的南林校园带来了一个新社团——爱影人协会。这两门课和这个社团从于肇华来南林教书开始就如同两棵树苗深深扎根于南林,20年来,时间一圈一圈在树上刻画着年轮,这两棵树也已长成参天模样。“南林需要艺术,于是我就来了。”于肇华这样解释道。
随着时间推移,于肇华年龄大了,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他把音乐欣赏课交给了他得意的学生——人文院团委老师夏夏,自己仍然给学生们上影视欣赏课,并负责爱影人协会的每周活动。直到去年此时,八十岁的于肇华突然病倒了,脊椎变形压迫神经,多亏了手术救治,“才算是捡回来一条命。医院里都说我年纪这么大了,能挺过来真是个奇迹!”一年过去,于肇华脊背上一直钉着钢板,依靠物理力量支撑上身直立,“只能站两三个小时,一感觉不好了就要赶紧到床上躺下来”,有时候学生来于肇华家里看望他,就围坐在他的床边聊天。
“就算只有几个学生愿意听,我也要把课上下去”
于肇华的影视欣赏课给南林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们都爱看他放的电影,听他三言两语,讲电影背后的故事。于肇华的课堂向来是座无虚席的,到课人数明显超过报名人数,座位不够,学生们就站在教室后面听,或者直接坐在过道上,有时甚至坐到了教室门口,为了限制人数,保证课堂质量,学校还给于肇华发了听课证;不仅如此,很多老师也常来听他的课。
二十年来,于肇华上课一直有个习惯,就是从不迟到。晚上六点半的课,他下午四点就来到学校,坐进课堂里;六点,学生们陆续来齐,他便开始讲课。说起唯一的一次迟到,于肇华印象深刻,那天他在外面做活动,一时赶不回来,交通也不方便,后来是工作人员用三轮车把他带回来的。于肇华给学生打电话表达歉意,学生们在电话里都说:“老师,我们不着急,就算到晚上九点我们也等您回来上课。”
于肇华的课堂从六点开始,一开始是有奖竞答环节,内容涉及到新闻、电影集音乐等各个方面;接着,他给学生们放影片,除了电影,还会有一些新闻纪录片,如911恐怖袭击等,并做一些简单的分析。于肇华保存着许多电影光盘,但他挑选电影是很有原则的——凸显人性的真善美是第一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也是他的课堂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然而,于肇华的课堂里也有争议。他的关门弟子、大三学生杨腾聊起他在老师的课堂上看过的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是《红磨坊》。这部电影是法国国粹,上映时只有特等人才能看到,一般人要看,得花买好几个LV包的钱去购买门票。电影里的女子都是裸露上半身的,为了展现人体之美,她们经过万里挑一,不仅拥有符合标准的身材,还具备高素质,精通舞蹈。然而这样的电影在大学生的课堂里放映,学生们的反应可想而知,很多人唏嘘不已,认为这部电影充斥着色情、性欲,甚至有人认为老师心术不正。
影视欣赏作为一门选修课,很多学生抱着“混学分”的态度来听于肇华的课,偶尔甚至会抱怨于肇华的课堂时间太久,提前上课不说,有时还会拖堂。于肇华深谙学生们的这些心理,却依旧每堂课都认真备课,早早来到课堂里,放他精心准备的电影,他始终相信总有一些学生教得好的,“就算只有几个学生愿意听,我也要把课上下去。”
此外,于肇华一直与金陵工人影城有着联系。工人影城作为南林人文院的教学基地,为南林的学生提供了观影的绝好环境。每周周末,于肇华都会带领爱影人协会的同学们去那里观赏电影,无论是当前最热的电影,还是经典大片,两个小时的时间,足够让学生们大呼满足,不虚此行。
“第一堂课,我要先给你讲讲什么是电影”
于肇华家的客厅并不算大,一台电视机,一台电脑,两台音响,六台放碟机,墙上挂着他年轻时的照片。柜子上,电视机周围放满了一沓沓包装好的碟片。“我这里有许多市面上绝版的好片子。你瞧,这是当年玛丽莲·梦露表演时的录像,没看过这录像,你都想不到梦露有多美,那绝不是几张照片能表现出来的。”
自从去年生过一场大病之后,于肇华身体一直不好,学校的课也由其他老师接手。在家里养病的他依然想要通过电影向学生们传递知识,于是,于肇华在家里开起了小课堂,四五个人坐在客厅里一同观影。第一堂课,他在放电影前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电影和电视的区别吗?”就这个问题,于肇华给学生们讲解什么是电影,又从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开始,放映了一些电影片段,从画面内容和拍摄技巧等方面逐个进行讲解。
最后一个片段,于肇华放映的是迪士尼公司出品的一个小动画,动画讲述了两顶帽子的爱情故事,两顶商店里待售的帽子,从被迫分离,到历经千辛万苦又重新走到一起。这便是迪士尼动画的特点,主角由几个动物或者物品来担任,跳脱“人”的束缚,几乎没有人的正面形象,借物显人,反而强调主题。于肇华放映前就对女孩子们说:“现在,我要给你们做一个爱情的梦。”
于肇华是这样一个人,他收藏了许许多多富有年代性和价值性的好片子,却因为没有人喜欢,扔了几百张;他给学生们看电影,不只是为了艺术欣赏,更是传承艺术,传递人文知识;他的电影感动了一届又一届学生,他的学生中,年纪大的已经有了孙女,年纪小的大学还未毕业。
于老师这样对我说:“你来,我给你看闻所未闻的经典影视作品,让你每次来都做一个梦,这是我的梦,也是你的梦。”杨腾作为于肇华的关门弟子,因为前段时间动了手术,嗓子不能说话,他在纸上写“我也要来”,于肇华却摇摇头,说:“你是学工科的,我不想因为我耽误了你,改变你的选择。”原来,于肇华曾经也教过一个工科学生,这个学生跟了于肇华多年,最后考研时改变了志向,一心想要学习电影制作,最后考到了北京念书。杨腾也没有放弃,他把纸递给我看,上面写着:“下次你来,我们一起。我只看不学,你多提些问题。”
我点点头,看着于老师。
(学生记者 沈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