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 袁路沿

发布时间:2020-09-18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南林大博物馆档案馆文字:摄影:责编:审核:

新闻追梦 大路无沿

                    ——记校报编辑袁路沿

早晨,灿烂的阳光洒满南林葱郁的校园。2路公交车缓缓地停在新庄南站,车上匆匆走下一位老人。他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肩上斜挎着一只黑色的包。他进了校门,沿着紫湖溪走向老图书馆。挺直的腰杆,稳健的脚步,自信的神态,令我们难以相信他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了。他就是校报的编辑袁路沿老师。

       四十多年新闻路上不变的痴情

袁路沿是个资深的老报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起,他办过企业报、专业报和省级法治杂志。他采访过省委领导、全国优秀企业家、大学教授、有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还采写过普通职工、医生、大学生、个体户老板,甚至还有残疾人。他从十六岁参军起,在军营写新闻写诗歌,到年近古稀,坐在电脑桌前写稿改稿,几十年过去,激情不减。他说:“把最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传递给读者,用身边平凡人的事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一项神圣的职业。”

熟悉袁路沿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性情中人,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当他得到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会像孩子一样兴奋不已,立马就去采写。2009年初,他来南林不久,得知信息院计算机系有一个学生叫蒋守龙,是2008年唯一从学校入伍后参加汶川抗震救灾并荣立三等功的“铁军”战士。他立即和信息院领导联系,采访了蒋守龙。

他们一共交谈了六个小时,蒋守龙详细讲述了在汶川的108个日日夜夜。袁路沿连夜写出了长篇通讯《废墟上的青春之歌》,用充满激情和节奏感的语言,为我们还原了当时蒋守龙抗震救灾时惊心动魄的场面。此后,蒋守龙还在袁路沿的指导帮助下写了一篇散文《除夕夜的思念》,获得2009年度江苏省高校报纸副刊一等奖。

几十年来,袁路沿一直保持着夜间工作的习惯。晚上做完家务事,待家人入睡后,他打开台灯,或写稿、改稿,或校对报纸的版样。此时,他思维最活跃、情绪最亢奋,不知不觉表上的时针划过了两点,笔尖的墨水融合着他的激情在字里行间流淌。

袁路沿写稿精益求精,反复斟酌,苦苦地“折磨”自己。为了精确地用好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他会彻夜不眠。一想到好词好句,立即起床记下来。如果一时想不出来,这就成了他的心事,吃饭想、走路想、做事也想。有一个双休日,他把脏床单放进洗衣机,加了洗衣液,按下启动键,可半天不见洗衣机的滚筒转动。“糟糕”,洗衣机坏了!他连忙找来老伴,老伴一看既好气又好笑,原来水龙头没拧开。袁路沿不好意思地对老伴一笑,“我刚才想写稿的事了。”由于他对写稿太投入了,电饭煲煮饭忘了放水、打豆浆时没过滤就倒入碗中……这类笑话闹过不少。

“进了南林门,我就是南林人”

 2008年底,带着对南林这所百年老校的敬仰和对这里优美环境的向往,已经62岁的袁路沿来到校报担任编辑工作,领导和同志们尊重他、信任他、关心他,使他过意不去。他真诚地对领导说:“进了南林门,我就是南林人,有什么任务就交给我,我会尽力做好它。”

来到南林不久,袁路沿接受了部领导交待的一项任务:写一篇关于南林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基本建设情况的报道。这可让他有些为难。毕竟来南林才几天,对学校基建方面的情况不了解,要写出一篇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内容不枯燥的长篇报道绝非易事。可袁路沿没有借故推脱,一个星期里,他的双脚走遍校园每一幢教学楼、每一条大道、每一个角落,用双眸采撷了怡人的美景。通过座谈、调查、采访,把学校三十年来基本建设的发展概况了然于胸。终于,一篇约6000多字颇有气势的长篇通讯《不断攀升的高度》一气呵成,受到读者和校基建部门领导的好评。

袁路沿在采访新闻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南林楼高景美人更好。他来到南林后,最早采访了创立“保护马尾松奖学金”的校友左中秋先生,随即又采访了省“兴农富民工程”优秀科技专家彭方仁和张洋教授。他要用手中的笔,蘸着浓浓的情,写更多为我国林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南林人。后来,他又采写了长江学者尹佟明、特聘教授张厚民、精心培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潘明珠的周定国教授……他们对学校的情感、对理想的执着、谦逊的态度、淳朴的人格给袁路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袁路沿深有感触地说:“每次采访他们,我的心灵就会得到一次净化,人生又多了一些新的感悟。”袁路沿和南林报结下不解的情缘,使他的生活更富有激情,心理状态也更加年轻。

每年秋季迎新,他和学生记者手捧报纸,守在马路边,向报到的新生和家长分发迎新专刊,给他们介绍南林的情况。

每次记者团招新,他都要结合自己的经历讲授新闻写作的知识,他说自己的嗓门大,不用话筒。结果,由于说话太用力,两个小时下来喉咙沙哑了。

从老图书馆到印刷厂只有十多分钟的路程,袁路沿都不忘把短短的时间利用起来。他常会拿着报纸的校样一边走一边看,检查还有哪些需要修改的地方。有一天,他一边专注地看报纸的校样,一边走出图书馆的大门,下台阶时不慎一脚踩空,“扑通”一声重重地摔在地上,几位路过的老师连忙上前想拉起他。袁路沿手里紧抓着报纸,连声说:“没事,没事。”他迅速地爬起来,连身上的灰都没顾得上掸,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快步向印刷厂走去。

公交车上的座位成了他办公的场所

袁路沿家住在河西奥体附近,离学校很远,每天早晨六点钟的闹钟一响,他就赶紧从床上爬起来,急急忙忙地把家里的事情收拾好,斜挎着一只黑色的包,急冲冲地赶往公交车站。从河西坐48路车到太平门,然后转乘2路车到学校,这漫长的一个半小时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八小时以外工作的时间。

袁路沿从起点站上车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个靠窗的位子坐下,然后解下包,放在膝盖上,掏出要修改的稿件,摊在包上,再拿起笔,一字一句地斟酌起来,公交车座位上狭小的空间成了临时的办公场所。

2012年10月,是校庆110周年。校报准备用两个版面刊登校友参加校庆活动的照片。照片怎么排,说明怎么写,袁路沿为此动了一番脑筋。最后,他决定写一首诗把两个版面的25幅照片串联起来。          这天晚上,袁路沿失眠了,他躺在床上,一幅幅校友活动的照片像放电影一样从眼前闪过,辗转反侧想不出十分满意的诗句。第二天早晨一上公交车,他就开始在头脑的“词库”里搜索诗句。突然,一个灵感从脑际闪过,袁路沿顿时兴奋起来:“精心装扮美丽的校园,仔细贴好每一张路标,校友啊,我们等着迎接你们回母校。不顾路途劳顿,等不及放下背包,握笔的手,微微地颤抖。‘母校,您的孩子回来了!’……”

袁路沿担心自己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便掏出笔想把这些句子记下来,可翻遍全身的口袋没找到一张纸,最后从包里发现一张到医院看病交费的单据,他喜出望外,立即把它摊在包上写起来。公交车摇晃颠簸着前行,纸上的字迹歪歪扭扭。突然,司机一个急刹车,袁路沿的身子猛然往前一倾,手中的笔在纸上留下一道长长的扭曲的痕迹。   袁路沿全神贯注地写着,全然听不见公交车到站的语音提示。等他下车时环顾四周,发现已经坐过南林,到了终点。他再看看手中的纸条,上面写满了字,由于字迹如同龙飞凤舞,自己也认不清写的是什么了。

           办公桌旁有一个学生记者的专座

在南林,除了不老的新闻追梦者外,袁路沿还有一个身份——筑梦者,帮助一群热爱新闻写作的90后孩子写出好新闻成了他新的梦想。袁路沿从事新闻事业四十多载,他采编的新闻作品多次获得部、省、市级“好新闻”奖。在校报,袁路沿从不在学生记者面前摆谱,用过去的业绩炫耀自已。40后的他和90后的学生记者早已跨过半个世纪年龄的鸿沟,真情相处,如同家人。“教学相长”,是袁路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他夸一些学生记者写的稿件有灵气,来得快,语言现代感强,值得他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记者的业务素质,打造南林的品牌,袁路沿对学生记者写的稿件篇篇过目,严格把关,特别是大一同学初次采写的稿件,袁路沿再忙也要逐行逐句看个两三遍,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袁路沿的办公桌旁边摆着一张小圆凳,这是专门留给来改稿子的同学坐的。袁路沿改稿不是我说你听,而是以商讨的形式进行。在校报办公室值班的同学,经常听到袁路沿接待稿件作者时亲切又浑厚的男中音:“这篇报道的新闻背景交待得不够清楚”、“这篇人物通讯的细节写得不错,有镜头感”、“新闻的事实必须真实”、“每天、每次、每人、每篇……这样的词一定要慎用”……袁路沿不允许新闻事实表述中的模棱两可, “逼”着同学们写出符合规范的新闻作品。

袁路沿和学生记者以心相处。大一刘同学在进入记者团之初,信心满满地带着好几篇稿子来见袁路沿,出乎他意料的是,稿子几乎都被否定,就连剩下的也被指出有好多硬伤。开始他有些不理解,做出这样那样的解释。袁路沿并没有因为他的一再辩解生气,而是一篇一篇地给他讲解、修改,说得他心服口服。尽管如此,还不忘鼓励他要继续努力。终于,他写出了第一篇散文《图书馆:我的大学第一站》。文章发表后,受到了好评。刘同学对袁路沿的关心和指导充满了感激。

就这样,在袁路沿指导下,学生记者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作品在社会媒体上刊登,并在江苏省高校的好新闻评比中获奖。每年年底,那本沉甸甸的《足迹》,记录了每个学生记者成长的历程。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我们相信在新闻工作的追梦路上,袁路沿还会坚定地走下去。就像他的通讯作品集书名《大路无沿》,人生的道路定会越走越宽广,新闻的道路也会越走越精彩。

(学生记者 刘莉 瞿佳明)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