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数学追梦人
——记理学院“数值韵”研讨社的志愿者们
“你问的难题,后来明白了吗?”
“当然,老师还专门给我画了函数图像解释。”
伴随着晚自习下课的铃声,一群同学从教五楼504走出来,边走边讨论着。奇怪的是,按教务处的规定,此时50504并没有专门的老师上课,那么课堂从何说起?
原来,这个小课堂,是由理学院“数值韵”研讨社的“志愿者们”,每周三个晚上,为全校师生提供义务的数学辅导而开设的。
四位老师义务办起 “创新学习讨论班”
“数值韵”研讨社的前身是“创新学习讨论班”,它的故事得从十几年前说起。
校理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熊常英从2002年担任班主任开始,发现南林现在的大学生数学成绩远不如从前,她左思右想,学校在林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众人瞩目的,教学师资力量也不差,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十几年过去了,她的心一直牵挂着这件事。经过多次走访、交谈,她发现大学生主动和专业老师交流的不多,有些同学想问问题,可能由于性格内向,张不开嘴。久而久之,学生和老师之间渐渐拉开了距离,或多或少影响了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熊常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去年,熊常英与理学院数学系资深教授桂冰、副教授徐爱军以及信息院计算机系窦立君老师经过一番策划,创办了“创新学习讨论班”,意在实验性地给学生问老师问题提供给平台,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们主动获取多方面知识的能力。最初,“创新学习讨论班”仅由四位计算机系的学生和四位数学系的学生组成。
四位老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当时虽然刚刚起步,但引起了校园里不少师生们的关注。在学习小组活动的过程中,队伍不断地扩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数值韵”在众多期待的目光中诞生
2013年10月22日,“创新学习讨论班”正式更名为“数值韵”研讨社,并以一个“双志愿”服务型社团面向全校师生,成为大家的学习、交流平台。
除了之前的四位老师,理学院老师吕忠全、胡琴、信息院老师刘应安、刘晓峰、云挺等一批老师以及理学院三位分别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和在校大一、大二、大三的三十多位学生等也加入这个大家庭。在“数值韵”研讨社,他们不论年龄、不论职位,都称自己为“志愿者”,志在全心全意解决数学难题。
从11月中旬起,每周二、四、六晚6:30,“数值韵”研讨社的“志愿者们”按照先前的排班,在教五楼50504面向全校学生进行义务数学辅导,在学习中领略奇妙的数学之美。相关安排可在理学院网站应用数学系的“数值韵·研讨社”处查看。
之前的“创新学习讨论班”举办的多是面向信息、理学两院学生、专业性较强的活动。与之相比,“数值韵”研讨社的活动拓展为“基础”、“提高”、“提升”三个部分,其中重点是“基础”和“提高”两部分。
“基础”部分,就是针对全校低年级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到了考试周,有的同学复习数学感到困难,研讨社会为他们提供配套辅导。
“提高”部分,则针对高等数学竞赛、考研和建模。数学建模是用数学来解决环境、生物等实用性问题的竞赛,对数学的能力要求较高。但在“数值韵”老师的指导下,我校参赛学生取得了国家一等奖和省级一等奖等骄人成果。除此之外,想参加高等数学竞赛的同学也会在“数值韵”得到有益的建议。
“提升”部分主要针对理学院的学生,研讨社会请一些校外知名教师来举办讲座,以及给学生提供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会议的机会。
今年5月份,吕忠全老师带着一些学生到南京大学参加国际会议,听吴新元教授讲解“保结构算法”。整整一天的会议,令学生们大开眼界,“原来国际会议是这样的啊!”吕忠全老师说:“‘走出去’可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知识面不够,思考怎么去努力。”他希望以后有机会多带“数值韵”研讨社的学生们出去走走、看看。
同时,“数值韵研讨社”还建立了QQ群,可以与“志愿者”零距离交流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关于这个QQ群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前些天,熊常英在QQ群里没有备注姓名,一男生看到她上线,打出“姐姐”两个字,把她逗得直乐呵。后来,另一位知情的同学,纠正道:她是熊老师啊!那位男生一阵羞愧,连忙打出一句话:“熊奶奶,对不起。”
课堂只有三名学生,两位老师依然认真讲课
一天,天阴沉沉的到了晚上便下起了大雨,研讨社负责签到的梁启磊同学的电话响个不停,很多同学请假不来上课了。
窗外,风呼呼地吹着,雨斜斜地刮着。路上的行人,撑着伞,缩着脖子,急匆匆地走着。已经快到上课时间了,教室里只有三个学生。门外的走廊冷冷清清,“看来今天大家都不来了。”梁启磊无奈地看着空荡荡的教室,“今天这么坏的天气,不知道老师会不会来……”
话音还未落,教室的门“嗵”的一声被推开了,熊常英老师和吕忠全老师走进了教室。“今天就三个人吗?”熊常英老师扫了一眼教室,边搓手边笑呵呵地问道。
梁启磊心虚地点点头,不好意思说话。
“没关系,”她依旧笑眯眯的,“咱们五个人也能好好地上一堂课。人多有人多的好处,人少了老师就能照顾到每一个人。”
吕忠全老师当时握着准备好的课件,目光略过三个学生,又看了看熊常英老师。他坦言道:“她对我说‘哪怕一个人你也得讲!’”后来,吕忠全老师不仅细致地讲解课件内容,还声情并茂地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学生们谈要珍惜大学四年时光,坚持做一些事情,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堂课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三个同学都聚精会神地听着,没有一个早退。
课堂结束的时候,雨还没有停,空气更加湿冷。抖抖伞上的雨水,熊常英和吕忠全又踏上了回家的路途。熊常英家里,有女儿需要照顾;而吕忠全的妻子、女儿也盼着他回家。两位老师毫不犹豫地把时间给了学生,当然,“数值韵”研讨社的“志愿者们”都是如此。
走到哪讲到哪,饭桌上也是课堂
丁丽薇是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大一新生,现在她也是研讨社的一名成员。谈起她加入社团的缘由,还要从一次偶遇开始。
刚入学的一天军训结束后,她和同学们到食堂,打好饭坐下,发现旁边坐着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
“姑娘们,是哪个学院的啊?”老人主动转过身来搭话。
“理学院的。”
“啊,巧的很。我是理学院的老教师,你们觉得学数学难不难?”
“还没开始学呢,翻了翻书看,感觉挺难的。”
“数学挺好,好好学没问题。你看数学里就几个极限,你要记熟。例如……”老人在餐桌上忍不住就给她讲起了数学。
这位老人,就是熊常英。
进入社团后,丁丽薇发现,不仅仅是熊老师,还有许多老师对数学抱有这样的热情。
桂冰是“数值韵”研讨社的第一批志愿者之一。“把数学的美发挥出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是她最初的期望。
在辅导过程中,桂冰一直都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同学的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题目。尽管这样加大了她的工作量,但她从无怨言。有次她给一个学生讲题,一讲便是一上午。抬头看看表,早已过了中午,连忙收拾东西急匆匆地赶回去。
接力棒在三代志愿者手中传递
“数值韵”研讨社自开班来,广受好评,被称为“第二课堂”。谈及“数值韵”研讨社的传承,吕忠全表示:“我们年轻一代志愿者一定要接好这个班,接手了就要争取把“数值韵”的事情做好。”由于本身任务多,吕忠全想再请一位严谨、细致有责任心的老师帮他全权负责“数值韵”研讨社大大小小的事务。当他在数学系小组的会议上提出这个想法时,胡琴第一个举手说:“我来!”经过商量,其他老师也一致同意了。当胡琴从熊常英手中接过 “数值韵”研讨社的一叠资料后,她顾不上吃饭,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通透,深怕错过哪一个细节,而误了“数值韵”研讨社的工作。胡琴希望研讨社能搭建起专业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为那些希望学好数学的同学提供发展的平台。
“数值韵”研讨社的“志愿者”中,有一位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大四学生叫张丽,已被保研到北大的数学系。
这个来自偏远地区甘肃省的女孩,大一时数学成绩平平。其任课老师说:“可能地区差异大,教育资源有限,她刚来时,数学基础不好。”在数学系老师们的帮助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张丽数学成绩突飞猛进,最终被保研到北大。当她得知,理学院“数值韵”研讨社成立后,与其他两位被保送到东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一起志愿加入研讨社担任“辅导员”,并自觉安排了值班表。她的行为被熊常英戏称之为“反哺”。
桂冰说:“这就是‘星星之火已有燎原之势’吧,我们希望通过‘数值韵’研讨社带动一批人,再由他们带动另一批的人!”
(学生记者 顾景红 娄杏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