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 陈东方、廖平魁

发布时间:2020-09-18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南林大博物馆档案馆文字:摄影:责编:审核:

    


上图为 陈东方与获奖学生

上图为廖平魁与获奖学生

   

    他们是我们的校友,他们饮水思源,感恩回馈母校。他们曾经是受助者,今天他们用自己力量回报母校和社会,他们是校友陈东方和廖平魁。

 

涌泉相报滴水恩

——记我校“滴水南林”奖学金设立者、2002届校友陈东方


 2002年4月的一天,春暖花开,风和日丽。化工学院会议室里一片浓浓的暖意,校友成长报告会正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受邀返校的优秀学长学姐们,毫不吝啬地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毕业后的成长感悟与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报告会上听到学长学姐们最多的叮嘱就是“人要确立一个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此刻,会场上一个二十出头、身形瘦削的青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台上的学长学姐,双手紧握,双唇微抿,他想起了早已扎根心中的梦想——将来一定要回母校设奖学金。

光阴荏苒,春去秋来。十一年过去了,小伙子终于圆了自已的梦,怀着浓浓的感恩之情回母校设立了奖学金。他叫陈东方,2002年毕业于化工学院,是我校“滴水南林”奖学金设立者。

邻里相助,东方终圆大学梦

“苦难浸泡着的人生”,是陈东方早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母亲离家出走,父亲积劳成疾不幸撒手人寰,留下东方与弟弟两人孤苦伶仃。他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那时陈东方才15岁。父亲临终前的一句“好好学习”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从那时起他就不断努力,终于收到了南京林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此时的东方喜忧掺半——四千块钱的学费对他无疑是个当头棒喝。邻里乡亲得知他的窘境,纷纷施以援手,你二百,我五百,零零散散为陈东方凑齐了学费。在朋友乡邻充满爱意与期待的目光下,心情难以平静的陈东方坐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

到学校报完名后,陈东方身上只剩下两三百块钱了,他估算还可以勉强维持两个月,可是之后的日子怎么办呢?由于骨子里抹不掉的韧性,他从未向同学与老师吐露过他的困境。食堂的饭菜虽然便宜,他却舍不得多吃,以至于身体长期营养不良。有一次他报名参加校运动会,刚刚跑完八百米,体力不支,面色惨白,连胆汁都吐了出来,差一点就晕了过去。老师了解他的情况后心疼不已,立刻给他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还把他的困难上报给了学校。

奉献爱心,用零钱办起了“宿舍阅览室”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陈东方迫切希望靠自己的努力为学校做些事情,以回报老师的帮助。他作为南林报学生记者,喜爱读书,涉猎广泛,经常省吃俭用在二手书摊购买书刊,并无偿借给同学们阅读。久而久之,借书的同学越来越多,他不禁萌生出办个“宿舍阅览室”的想法。有了想法立马付诸行动。他自己担当“采购员”,从二手书摊低价淘来《知音》、《青年文摘》等杂志,没有书架就干脆将书刊整齐摆放在空床位上。老师和同学们知道后也纷纷将自己的藏书无偿捐献出来。陈东方将自己本就不多的零花钱几乎全用在了为阅览室添购新书上。有一次,他特别想买一双新皮鞋,因为脚上的鞋穿了多年早已看不出本来的摸样,可是一想到30块钱可以买好多本书,他放弃了买鞋的念头。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条件,陈东方将“宿舍阅览室”办得风风火火,大学期间累计借书量达十万余次,受到了《扬子晚报》及《服务导报》等媒体的关注。后来,《中国青年报》也报道了这个特殊的阅览室。后来陈东方的宿舍阅览室影响越来越大,校领导破例发给陈东方一千元补助。

情系母校,女婿和岳父同在南林设立奖学金

  时光荏苒,十年光阴转眼飞逝。陈东方有了美满的家庭,工作上也闯出了一片艳阳天。2008年,他被抽调到句容市后白镇徐巷村挂职任村支部副书记。他说服岳父解白根重操务农旧业,成立徐巷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岳父解白根主攻生产,陈东方负责管理。期间他摸索出 “四零”(零化肥、零农药、零掺假、零添加)生态种植模式,创立“四零”生态米品牌。十年间,陈东方一直记挂着母校,并为母校实践团队赴合作社进行社会实践提供便利。    

陈东方不仅吃苦耐劳,而且头脑活络,创新的点子很多,解白根对这个女婿很是满意,凡事都与他商量。

2012年5月的一天,解白根找到陈东方:“现在我们合作社的‘四零大米’挺受欢迎的,也取得了一些效益,我想出些钱帮助南林的大学生。” 

   “好啊!”陈东方听了并不惊讶,他早就熟悉岳父知恩图报的性格。“南林大帮助我们合作社做了很多事,提供了不少技术上的支持。我又是从南林大毕业的,你是不是考虑一下在南林大设个奖学金?”

“嗯。”解白根爽快地点了点头。“我是个老农民,不懂得奖学金怎么设,你去办吧!”

“行!”陈东方一口应答下来。

此时,解白根还不知道女婿在2011年底就筹划着为母校设立奖学金的事情了。

2012年,陈东方以个人名义,在我校设立了“滴水南林奖学金”。同年,解白根以合作社的名义设立“巨龙东方惜鸿”奖学金。女婿与岳父共同设立奖学金在南林大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执着追梦,十年梦成真,此刻的陈东方心中可谓感慨万千。

作为我校目前唯一一个以南林命名的奖学金,“滴水南林”传递出陈东方对母校和社会的感恩之情。“造血为主,输血为辅”,陈东方深信精神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他希望借此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增强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这一奖学金针对全校贫困生设立,共奖励十名符合优秀学生条件的同学,每人每年1000元。陈东方设想所有获得“滴水南林”奖学金的同学都加入由他创立的QQ群,以便于他对这些学生进行跟踪回访,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思想上的问题。他希望获得奖学金的贫困生增强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待他们学有所成时也能出资注入“滴水南林”奖学金,让涓涓细流汇成一片大爱之河,帮助更多的南林学子。

2013年12月5日,陈东方参加“滴水南林”奖学金座谈会。望着那些奖学金获得者,他微笑着说:“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点小礼物,是我们自产的‘四零大米’,你们可以带回家,也可以以你们自己的名义送给帮助过你们的老师。”说完,陈东方起身拎起身旁的两袋“四零大米”,走到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吴勇面前,将大米交到他手中,并深鞠一躬,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场景令人动容

感恩社会,走到哪里好事做到哪里

陈东方对母校、对社会的感恩之情从未淡忘过,人走到哪里把好事做到哪里。在后白镇徐巷村挂职期间,陈东方提出发展“四零生态米”的构想,带领当地村民致富。为消除村民的顾虑,陈东方明确地表示:试验期间出现亏损时他自掏腰包,成功时成果大家共享。逢年过节,陈东方带上粮食、家禽、慰问金看望乡里的贫困户,出钱修路、鼓励村民创业、发展生态农业等。

赤山湖有许多留守儿童,陈东方发起了“关心下一代,我先行”活动。他先通过问卷了解到这些留守儿童的愿望,并依据孩子们的心愿送礼物给他们。他共支出3200元,圆了19个儿童的心愿。一个十岁的小男孩拿到自己心仪已久的自行车后,一双充满激动与疑惑的大眼睛盯着自行车看了好久。一个小女孩脸颊红扑扑地接过了自己盼望已久的红皮鞋,试了又试。她怕弄脏了红皮鞋,走路的姿势因为小心翼翼而显得有些忸怩。陈东方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别看陈东方扶贫时出手大方,生活中却是非常的节省。他一直践行着母校“团结朴实,勤奋进取”的校风,待人亲和,穿着朴实,一件三四百块钱的衣服一穿就是好几年,丝毫没有为官的“气派”。 “曾经因为没有机关干部的样子,好多次被门卫拦下盘问。”陈东方笑着回忆道。    

句容当地老年人都亲昵地喊陈东方“小陈”。原来,当地老人经常在广场练习跳舞,因看不到自己的舞姿,只能通过舞伴的提醒来纠正舞步。从2010年起,陈东方志愿为当地老年人拍摄广场舞视频,然后投放给大家看。七八十个老年人围在一起,看到自己哪里跳错了,别人哪里跳的好,都笑得合不拢嘴。为了购置摄像机等设备,陈东方个人花费近3万元,即使后来调到市里担任文联副主席,依然坚持着。在陈东方精神的感染下,句容网络编辑部副主任刘家平也主动加入,自发到广场为老年人拍摄跳舞的照片。

(学生记者  张梦梦)

 

馈赠贫困生的精神财富

——记 我校“利和”奖学金设立者、校友廖平魁

2013年12月5日上午10点多钟,南京尚未从持续的雾霾天气中解脱出来。放眼望去,雾气缭绕,为南林平添了一份清冷。机电院会议室里却是另一番风景,“利和”奖学金座谈会正在举行。

会上,一名南方学院大四女生的啜泣声几乎没断。热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感激之情难以抑制:“我大学里获得的第一个奖学金就是‘利和’奖学金。我从小家庭经济特别拮据,冬天舍不得花钱买一身保暖内衣,结果腿上长满了冻疮,这笔奖学金缓解了我生活的窘迫。”说到伤心处,她的眼泪犹如决堤的洪水倾泻而出,声音哽咽:“‘利和’奖学金对于我来讲不只是一笔物质财富,它更是一种精神财富,正是它激励我好好学习,之后的两年我连续获得了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对此我很感激!”语毕,她起身,朝着和同学们一起座淡的中年男子深鞠一躬。

女生面前的这名男子正是“利和”奖学金的设立者廖平魁。从始至终,廖平魁一直充满爱怜地注视着这个瘦弱的女生,偶尔目光闪烁,似有泪水就要夺眶而出。女生语毕,他率先热情地鼓起掌来。最后,廖平魁以平缓的口气动情地说:“只要自己肯努力,困难的生活终究会过去,美好的生活就在前头!”

会议室里热气蒸腾,最后积聚为一股暖流,缓缓流过每个人的心坎。

廖平魁是我校2000届校友,自小生长在广西农村,骨子里透着质朴。作为三个弟弟妹妹的长兄,他曾经因为家庭贫困险些辍学。回顾自己曾经的艰辛,他说:“经济的苦难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战胜困难的过程收获的不仅仅是经济,更是精神的财富!”早年生活的困窘,赋予他吃苦耐劳的特质;在母校的学习生活,培养了他朴实进取的优良品质。虽毕业多年,他的一颗感恩之心紧系母校。廖平魁在柳州利和排气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工作,2009年因业绩突出受到公司嘉奖,而他主动申请放弃奖励,说服公司领导为母校捐赠20万元,设立 “利和”特困生奖学基金。“利和”奖学金设立至今,我校共有28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受到资助。

十三年前,廖平魁是96311班的学生。作为一名贫困生,学校的资助缓解了他捉襟见肘的生活,任课老师的关爱也在他心里播下了感恩的种子。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时任96311班班主任的杨家富老师提到廖平魁时,依旧印象深刻:“他是班级中一个踏实懂事的学生,与同学相处得很融洽。” 来自广西的廖平魁普通话相比较于班级的同学来说不是太好,加之性格内敛而很少主动与同学交流,然而大家从没有因此疏远他,同学们的热情也深深感染着他。96311班级班风优秀,曾两次获得“江苏省优秀班集体”称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班风,使廖平魁倍感温暖。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如今,当年的小伙子早已退去稚气,始终没变的是满怀感恩的心。在毕业十年之际,他写了一封感谢信,以表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激之情。信中真挚地说:“特别感谢母校的栽培与关照,是母校许许多多老师关爱的力量,在思想,学习,生活上的关心,使我能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学生记者  张梦梦)

 

 

编后

        校友廖平魁一直感恩母校,默默地支持母校的发展。三年前,《南林报》记者采访他在母校设立“利和”奖学金的事迹,被他婉言拒绝。前不久,记者借他来校颁发“利和”奖学金之机,再次联系采访他,又被他婉拒。他说:“这点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了。”记者只得根据参加座谈会的同学和他当年的班主任介绍的情况,写了这篇事迹介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