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老师,您是我们最感激的人”
——记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封维忠教授
与记者约定见面的地点是主楼实验室,一个他一有空就待着的地方。轻轻地推开实验室的门,只见他扶了扶厚厚的老花镜,从一堆实验器材中抬起头,花白的头发稀稀疏疏,额上的皱纹刻着岁月的印痕。他就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封维忠,2009年“中国评师网”评选出的“电子及电气专业最受欢迎的十大教授”之一。今年他带的毕业班总共29人,其中15人考上了包括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985高校”电子电气类专业的研究生。
他被学生称为实验室的“纠错专家”,只要他一出马问题就能解决
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封维忠被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为实验室的“纠错专家”。他不仅自己的教学水平高,指导学生做实验也很有一套。为了保证实验器材完好无损,在实验前,封维忠常常对着试验箱一台一台地检查。“如果在实验中遇到学生器材损坏的情况,我就立刻拿着起子去修”,提到这些事时,封维忠收起了脸上的笑容,认真地说道:“孩子们学习的时间是很可贵的,绝不能因为器材问题耽误了他们的实验!”
学工科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他们辛辛苦苦做了两三个小时的实验,总希望最后能看到预想的结果,但如果实验结果错误、又查不出原因,十分让人头疼。这时候,只要封维忠老师一出马,用万用表这儿量量,那儿测测,总是能很快解决问题。不仅如此,他还能教会学生怎么检查电路,帮他们分析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这样,一个实验做下来,学生们既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又学会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和技巧。回想起在实验室与封维忠教授一起度过的日子,09级学生梁天慧感慨万分:“封老师认真负责的精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当我想对某件事有些敷衍了事时,脑中就会闪现出封老师的身影,我马上又端正起自己的态度来。”
他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得的奖状有厚厚一摞
“学电要懂电”。这是封维忠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懂电。授课时他从不照本宣科,经常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明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们乐于接受。讲电路的负反馈时,封老师举例说,人要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来调节这个月的支出,收入多了可以多用点,少了就少用点,这样才能维持一种平衡状态。他这样一解释,同学们的思绪豁然开朗,对这个晦涩难懂的概念一下子就记忆深刻了。此外,封维忠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他带领学生参加了各种科技创新和电子竞赛,取得的奖状有厚厚一摞。但封维忠从没有因此得意过,在他看来,这所有的荣誉都比不上孩子们经过四年的锻炼能在社会上立足。
在2014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期间,封维忠一直待在参赛学生身边,指导学生设计、修正电路,对比试验数据及现象,中饭晚饭都在实验室解决。一直到晚上十二点,小组的其他成员因为太累一个个都回宿舍了,已经六十多岁的封维忠虽然也是一脸疲惫,但他一直坚持待在实验室。“封老师不忍心我们熬夜,总是比我们更晚离开实验室。”回想起参赛时的一幕幕,学生廖磊磊的眼眶湿润了:“那段时间,封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我们,还经常自己掏钱给我们买夜宵。”比赛持续了四天三夜,封维忠每天都是接近凌晨一点才回家,吃点药才能入睡,第二天天不亮就起来,思考比赛的事情。一分辛勤一分收获。最终,封老师所带的参赛队伍取得了“江苏省二等奖”的好成绩。
他所带的班级是个名副其实的“牛”班,全班29人15人考研成功
除了担任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封维忠还承担了十余年的班主任。在此期间,他多次要求为学生举办关于就业形势与对策、大学生婚恋观等方面的讲座,端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封维忠告诉记者:“相比于做孩子们的老师,我更愿意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有一次,一个同学遇到经济困难急需用钱,他正急得满头大汗的时候碰到了封老师,问明了情况后,封维忠毫不犹豫地把皮夹里的钱都给了这位同学,帮他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信息院工作的几十年中,封维忠带出了一届又一届的优秀毕业生。在他看来,在大众化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掌握好一技之长是立足社会的关键。而要完善知识体系、提高专业技能,考研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为了让学生在考研期间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封维忠常常带着水果去学生宿舍,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4月23日,在信息院举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考研专题讲座上,封维忠带着班上考研成功的学生,从为什么要考研、如何选择合适的目标学校、考研期间应该怎么复习等方面为大二大三的待考研的学生做了方向性的指导。“封老师是我们在大学里最感激的人,遇到不懂的问题,找他一定能解决。”几乎每一个上台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考研心路历程的人,都会一遍遍重复这样一句话。封维忠对此却淡淡一笑:“成功是他们自己努力得来的,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老头罢了”。
(学生记者 马径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