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孝心温暖六年光阴
——记土木工程学院退休教师张佳莉六年如一日照顾公公的故事
明亮的窗户、整齐的家具、光洁的地板……阳台上铺着洁白的床单和被褥,和煦的阳光照进家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走进张佳莉家里,记者很难相信,在这个温馨洁净的居室里,住着一位年近90岁、多病缠身的老人。
到今年,这位曾经被医生断言只能活1个月的老人,已经健康地度过了2000多个日日夜夜。而这整整6年的光阴,因为儿媳张佳莉的一片孝心,显得格外的温暖和幸福。
“你是当之无愧的孝星!”公公的亲属们,把最高的褒奖送给了6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老人的儿媳张佳莉。
上午躺在急救室,医院发出“病危通知单”
下午站在灶台前,开始为公公准备晚餐
2009年7月,公公患肠癌入院,张佳莉每天都要去医院,帮老人擦拭身子,按摩全身,跑前跑后地端屎倒尿,还要负责公公的饮食,从早忙到晚。大姑子心疼弟媳,请来护工,想让弟媳晚上好好休息。然而,护工一看到躺在病床上虚弱的老人,连连摆手慌忙拒绝:“我不照顾这样的病人,不吉利。”一向温顺的张佳莉那天很是生气,和护工不欢而散。
幸运的是,一个月后的手术十分成功,老人出院回家疗养。临走时,病区的护士感叹张佳莉细心的照顾,对老人说:“你这女儿对你真是好得没话说!”
错将儿媳当作女儿的,不只是这个护士。1997年,婆婆急诊入院,3天3夜抢救无效后去世。张佳莉打好热水,将婆婆从头发到脚趾细心地擦洗一遍,换上干净衣服。看着忙进忙出的张佳莉,医院里一位老伯说:“几十年了,我第三次见到有这么好的女儿。”
公公出院后,经常小便在床上,张佳莉每隔两天就要洗一套床单、被褥。到了夏天,张佳莉每天早上都要起早,把床单洗干净晾在阳台上。不同于其他污渍,床单上的尿渍很难洗去,张佳莉先用滚烫的开水浸泡,再用双手揉搓,长此以往,她的双手长满湿疹,手掌心常年发红。公公上大厕时没力气排便,痛苦地呻吟。张佳莉强忍着胃里翻江倒海的恶心,用手一节一节地抠出来。
照顾公公整整6年,张佳莉只睡过一次午觉。那是今年3月15日早上,张佳莉突然晕厥,儿子慌忙开车将她送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推进了急救室。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单”,医生建议张佳莉入院接受治疗。
看着写有自己名字的“病危通知单”,张佳莉的心紧紧地揪在一起,想到家中24小时需要人照顾的公公、同样罹患癌症的丈夫,心中不禁有点悲伤。然而,她很快就走出了悲情,心里渐渐平静。张佳莉坐在医院的长凳上,沉默良久,最后,她淡淡地对儿子说了句:“我们回家吧。”张佳莉毅然拒绝了医生的建议,回到家中,她想午睡休息一下,然而翻卷的思绪使她无法入睡。她翻身起床,走进厨房,开始为公公准备晚餐。
饭菜端上桌了,公公突然说:“我要吃鸭子”,她二话没说骑上自行车……
老人进医院已是83岁高龄,手术过程中打了许多麻药,出医院后,公公的神志开始模糊,不仅许多事情记不得了,甚至连路都不会走了。张佳莉像教婴儿一样,教公公用手摸着墙练习走路。她扶着公公,鼓励他迈出第一步:“别怕,爸爸,把脚往前伸一步。”终于老人迈出了一步,张佳莉开心地夸赞:“爸爸你真是聪明,学得真快!”老人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3个月过去了,在张佳莉热情鼓励和耐心训练下,公公重新学会了走路。
张佳莉真情融化了老人的顾忌。起初,老人很是难为情,认为儿媳终究是儿媳,不是女儿,拒绝张佳莉贴身照顾。张佳莉每天一遍遍地开导老人:“爸爸,儿子女儿小的时候,你天天为子女端屎倒尿,现在您老了,我们做儿女的来照顾您不是天经地义吗?再说,我就是您的女儿呀。”老人不听,或者听了又忘,张佳莉耐心地一天天重复着抚慰老人的心。
手术过后公公时常臆想,说话不仅颠三倒四,还一再重复,有时一个小时内会把一句话重复几十次,然而,为了让公公开心,不管公公重复多少次,张佳莉都会笑着应和老人。
刚出院时,公公吃不下饭,为了保证老人摄取足够的营养,张佳莉每隔一小时就要进一次厨房,银耳煨汤、鸡蛋羹、榨梨汁……每天要准备十来顿饭菜,每顿不重样,每次喂一小口。在张佳莉细心调养下,半年后,公公终于恢复了正常进食。
上了年纪的人通常会很固执。一次,张佳莉已将准备好的饭菜端上餐桌,公公却突然任性,指着一桌的饭菜说:“我不吃这些菜,我要吃鸭子!”听罢,张佳莉迅速解下身上的围裙,笑着安抚公公:“爸爸,我现在就去买,您稍微等会啊。”抓起桌上的钱包冲出门,骑上自行车向菜场飞驰而去,不一会儿,她风风火火地回来了,又赶紧冲进厨房。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满足老人“突如其来”的胃口,张佳莉买了2台大冰箱、1台大冰柜放在家里,里面装满各种食材。
2011年3月,公公起床时用力过猛,腰椎错位,只能整天躺在床上,或许卧床太久,老人情绪很不稳定,经常无缘无故将火气撒在张佳莉身上。张佳莉硬是没有一句怨言,自始自终耐心地安抚公公,化解他的火气。在张佳莉悉心照料下,公公在床上躺了整整3个月,没有长一点褥疮。
她用孝心书写从1个月到6年的生命奇迹
当年从医院手术出院时,医生说:“老人家熬过这个月就很不错了,你们准备后事吧。”然而到现在,公公已经健康地活过了6年,而且精神气十足,心情也极佳。前不久,张佳莉碰到那位断言老人只能活一个月的医生,听闻老人如今的身体状况,他不禁竖起大拇指:“这真是一个奇迹!”
公公学识渊博,精通几国语言,退休后一直在南京义务讲学。患病之后,他无法再站上讲台,甚至不便出门,这让老人的精神状态产生了十分大的落差,萌生出浓浓的自卑感。张佳莉意识到,这种情绪很不利于老人的身体,于是她请公公教自己日文和朝鲜歌,同时规定儿子、未来儿媳一见到老人,就要微笑问好,以此来告诉公公:“有爸爸在,我们很幸福,这个家需要爸爸。”
除了每日必行的问好之外,每逢周末,张佳莉都会提前备好菜品,第二天做一桌丰盛的佳肴,小姑子、大姑子都来家里看望老人。全家人打牌、唱歌,每个周末都是一次欢乐的家庭聚会。“家庭温暖了,爸爸就会留念,就会舍不得离开我们。”
“家里有个患病老人,多少都有点‘老人味’,可我们家没有,到哪都是干净舒服的。”张佳莉尽力为公公打造一个舒适的家居生活。她每天打扫卫生好几次,把家里弄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除此之外,张佳莉很注重老人的着装,帮公公擦洗过后,梳齐头发,换上干净衣服,“爸爸每天照镜子,发现自己精神焕发,一点也不像病人,自然而然心情就会好。”。
从肺部重度纤维化到如今脸不红气不喘,从咳嗽不停到流利地高唱外语歌曲,从丧失生存信心到现在对生命的眷恋……张佳莉6年如一日地践行孝道,公公身上出现了生命的奇迹。
(学生记者 梁可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