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必做三件事,七年如一日
——记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吴雪峰
2008年,27岁的吴雪峰研究生毕业,成为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一名英语教师。七年来,吴雪峰凭借扎实的业务素质和优秀的工作作风,多次获得学校、学院的表彰奖励,2012年,他荣获全国高校外国语教学大赛特等奖。近日,记者采访了吴雪峰,聆听了这位优秀青年教师三尺讲台背后的故事。
为了站在讲台上有底气,常常工作到凌晨
走进吴雪峰的办公室,记者便注意到,办公室里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码着一排排书,这里是他的“加油站”。
外国语学院教学工作量较大,吴雪峰平均每周要上14~16节课。“前一天不备课,第二天站在讲台上就没有底气。”吴雪峰告诉记者。为了备课,吴雪峰每天晚上都要钻研教材。90分钟的课程,他备课有时需要三四个小时。每天晚上,备课、批改作业、阅读英语书籍已经成为吴雪峰的“必修课”,为此,他常常工作到凌晨。
《美国社会生态概论》是吴雪峰开的一门新课,涉及历史、政治、教育、生态、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繁多。面对课堂上一些学生迷茫的眼神,吴雪峰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精心制作课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一位要出国学习的同事的教学任务亟需接手,“你放心去吧,这课我来上。”吴雪峰当时想都没想就揽下了这个任务。那个学期吴雪峰每周有22节课,平均每天4节课,这意味着他每天要在讲台上站半天,不停地讲四个小时。第一天上完课,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手不停地颤抖,好几次都没能把钥匙插进锁孔里,好不容易打开门,双腿像灌了铅,没走几步,整个人就瘫坐在床上。十多分钟后,他才慢慢缓过神,连灌了几大杯水,早已干渴冒烟的嗓子顿觉舒服了许多。
随后,吴雪峰打开了书桌上的台灯,继续他每晚必做的三件事:编写课件、批改作业、阅读英语书籍。
“能获得特等奖实在出乎我的意料。”谈起三年前获得的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特等奖,吴雪峰仍有些不好意思。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每年举办一次,主要挑战外语教学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吴雪峰没有陶醉在获得的荣誉之中,每周他都会挤出一些时间写英语随笔,听美国之声、英国BBC广播,时刻保持着英语学习的“热度”。
2015年9月,吴雪峰将赴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博士。谈及教学,吴雪峰坚定地表示:“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其次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亦师亦友,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
七年来,吴雪峰一直坚持用朋友的胸怀去关心学生,用长辈的角度去赏识学生,用严师的态度去教育引导学生,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
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他都尽力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两年前的一天,两个英语系的学生急匆匆来到吴雪峰的办公室。原来她们正为自己的英语发音发愁,想请吴雪峰辅导。“行,没问题!”一向做事干脆的吴雪峰一口答应下来。他利用休息时间,不厌其烦地为她们纠正发音,还带着她们一起朗读,精心为她们录制练习的范文。“一段不行,就重新来,反反复复直到满意为止。”经过一个学期的悉心指导,两位学生的英语发音有了明显的进步。
一年一次的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是英语专业学生最重要的考试,每个人只有一次补考的机会。每年总会有一些学生“马失前蹄”,考试失利。吴雪峰经常会深入班级,与这些学生谈心、交流,并反复鼓励:“别灰心,好好努力,争取补考通过。”针对考试中失分较多的弱项,吴雪峰还为他们开“小灶”,每周上交一篇英语作业,不厌其烦地帮他们修改。
顾大家舍小家,无私书写南林情怀
吴雪峰和妻儿分居两地,七年来,只有每周五吴雪峰才能赶回扬州和家人团聚。
周末回家,吴雪峰总是背着灰色帆布书包。看到爸爸鼓鼓的背包,四岁的儿子满心欢喜地打开包,小嘴巴却撅了起来,背包里全是又厚又重的书。每次返回南京时,他总是背着孩子偷偷离开。有几次被孩子看到了,望着眼泪汪汪撇着嘴快哭的儿子,吴雪峰耐心地哄着:“乖,爸爸过几天就回来了。”“爸爸,你不是说要带我去玩的吗?”听到儿子带着哭腔的“控诉”,吴雪峰的心里充满了愧疚。今年寒假,“有几次孩子发了高烧,妻子打电话问我怎么办,可我还要备第二天的课,实在走不开。”吴雪峰的声音有些哽咽。其实,儿子哪里知道,不是爸爸心狠,是学校的教学任务需要他,那些学生离不开他。在学校,他除了负责6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外,还要准备自己的博士入学考试。整个寒假他只有五天时间和家人在一起。虽然两地奔波,异常辛苦,但他能协调好家与校的关系,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予家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也获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吴雪峰说,南林是他的“大家”。他要照顾好自己的小家,也要爱护南林这个大家。将来博士毕业后,他会回到这个大家庭,在有限的生命里继续演绎着南林人博大的情怀。
(学生记者 李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