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大褂”到“红马甲”
——记校医院退休护士周丽卿
“我是个普通人,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讲的呀。”面对采访, 80岁的周丽卿奶奶依然眉眼弯弯,笑的羞涩。
的确,周丽卿是个普通人。
她很普通,择一事,终一生,一辈子只选择了护士这一个职业,但在她手中不仅没出过一起医疗事故,还常常因为“打针不疼”收获赞誉; 她很普通,平淡婚姻,恩爱夫妻,携手走过50多年的风雨,以一颗暖心和爱意无怨无悔的贴心照顾身患重病的老伴18年;她很普通,以耄耋之龄争做校红会志愿者,义务为邻里“上门服务”几十年,一腔干劲,和时间赛跑,为他人的需要散发光和热。她是校医院退休护士、校红十字会志愿者周丽卿。
“周医生打针不疼,我们都喜欢找她打针!”
“急人之所急,疼人之所疼。”这是周丽卿在采访中反复念叨的一句话。
从1967年到1994年,周丽卿在我校校医院承担了注射和护理工作近30年。对于工作,周丽卿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对待,而“两快一慢”的无痛注射法就是她一贯坚持的原则。因此来校医院就诊的病人都知道“周医生打针不疼”,来找她打针的人每次也要在注射台前排起长长的队伍。
周丽卿“打针不疼”的名号渐渐传遍了校园,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最喜欢来校医院找她打针。病人们愿意找她,周丽卿当然很高兴,但另一方面,她的工作量也开始成倍的增加。“我一个人每天相当于要干6个人的工作,很累,但也不敢有丝毫懈怠,我不能拿病人的生命开玩笑。”周丽卿说。在那个年代,校医院的注射针管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使用玻璃针管为病人注射,每为一个病人注射后,周丽卿都要仔细清洗、认真消毒,一次不放心还会再来第二遍,腰酸背痛、手脚酸麻都成了平常事。
除了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工作之余的周丽卿也一直将“急人之所急,疼人之所疼”铭记在心。周丽卿在校医院工作的那段时间,二村住着很多重病患者,因为身体原因,他们大多行动不便,无法到校医院进行注射治疗。在病人家属为此焦头烂额之际,很多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校医院那位“打针不疼”“热心肠”的周医生。“很多老人找到我,希望我能去家里帮他们打针,他们能想到我,我就很开心。”面对病人的请求,热心的周丽卿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的,有时候,一个电话打过来,她就立马奔过去,几乎随叫随到。
行医40年,周丽卿洗过上万支玻璃针管,这些被她清洗消毒过的针管又经她的手扎进过数的血管。0失误、0差错、0事故,无论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周丽卿都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来诠释医者初心。
“周医生,您可真是个好人啊……”
2011年冬,一张照片在网上被大量转载,一度成为新闻热点,照片上的两位老人就是吕士行、周丽卿夫妇。秋末傍晚的阳光下,两位老人携手相扶,蹒跚地走在落叶纷飞的校园小径上,那金黄的秋叶衬托着他们互相搀扶的背影,感动了无数网友。
那一年,恰好是他们结婚的第50个年头。
吕士行教授的身体从1998年中风之后就每况愈下,不仅行动不便还身患多种癌症。作为妻子的周丽卿每天都要帮丈夫擦拭身子,按摩全身,为了减少丈夫褥疮的痛苦,她还一针一线地缝制20多个枕头,每帮丈夫翻一次身就换掉一个,而这样的翻身一天下来要重复几十次。就连康复医院的医生都时常感叹周丽卿的细心,他经常说:“周老师,你一个人能照顾病人身上一点点褥疮都没长,不容易的呀!”
吕士行教授生前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的命是老伴救的,是她拉住我,和我一起与生命抗争。” 18年的悉心陪伴,18年的精心照顾,即使再苦再难周丽卿都一个人咬牙坚持下来。她说她是妻子,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照顾丈夫是责任更是义务,她所做的一切,是让老伴多活一分钟,这对她来说都是值得的。
不仅对丈夫细致入微地关心和爱护,周丽卿同样也给了她身边的人。
退休后,周丽卿就一直义务地为邻里服务。直到现在,80岁的周丽卿依然经常奔波于“一村”“二村”之间,哪位病人有需要,她就无偿的“上门问诊”。有一次,周丽卿同往常一样义务帮一位重病卧床的老人注射,躺在床上的老人突然颤抖着手轻轻拉住了她的衣角,小声哭起来,“周医生,你可真是个好人啊……” 这件事深深地震撼了周丽卿的内心,她没想到自己小小的善举,竟能温暖一颗无助的心,这也更加坚定了她身为医务工作者“为病人服务”的决心。
前几年,二村有位90多岁高龄且患有严重神经衰弱的老人,经常对周围人骂骂咧咧,孤僻易怒,就连她的家人也拿她束手无策。但周丽卿从未嫌弃过这个患病老人,有事没事还会邀请她来家中坐坐,陪她聊聊天、说说话。渐渐地,这个老人对周丽卿也敞开了心扉,把她当作自己的“知己好友”,开始向她倾诉自己的痛苦和心声。“精神病人说话都是颠倒错乱的,有时候一件事情她还会重复跟我讲好多遍,但我从来没有打断过她,我觉得这是必要的理解与尊重。”周丽卿说。时间一长,老人也记得周丽卿的好,常常把“周医生是个好人呀”这句话挂在嘴边,甚至偶尔也会买一些小礼物送给她,“你看,我脚上穿的拖鞋就是她买给我的呢,谁说精神病人不知道感恩呢?”
“我不要一分钱,只想成为红会的志愿者!”
2014年,在服侍了18年的老伴儿去世后,周丽卿尽管非常消沉,但她化悲伤为动力,首先就想到要重拾校红会的志愿者工作。
有一天,周丽卿就起了个大早,怀着忐忑的心情跑去团委办公室。起初,团委老师觉得周丽卿年龄大了不适合搞这个工作,就拒绝了她的请求,周丽卿一听就急了,慌忙从袋子里拿出她珍藏多年的中国红会志愿者证书递给团委老师,指着证书说:“同志,我是校红会第一届秘书长,有几十年志愿服务经验。而且,我不要学校一分钱的,就单纯地想成为校红会的一名志愿者!”
就这样,本该安享晚年的周丽卿却在76岁那年成为校红会年龄最大的一名志愿者,不拿一分报酬的她为校红会的发展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精力。红会举办的大大小小的活动,都能看见周丽卿忙碌的身影。
去年11月,校红会举办“血车进校园”活动,周丽卿一接到活动通知,便开始了周密的策划:献血场地设置在哪里,安排献血的流程完不完善,消毒工作做的怎么样,对于献血后学生的服务与帮助等一系列问题,周丽卿都一一指导红会负责同学。连续的工作安排让周丽卿感到十分疲惫,连续失眠、结膜也出现充血症状。尽管这样,她也没有放下手头的工作,反而一大早就亲自到献血的现场帮忙。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整整10个小时,她一口水都没有喝。“我就像献血服务中的‘主心骨’,孩子们见到我就不会那么紧张,即使身体不舒服我也得过去帮他们一把!”周丽卿坚定地说。
周丽卿一直将红会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没事就自己掏腰包请孩子们吃顿大餐或到家中小聚,聊一聊学习、谈一谈生活,而同学们更是亲切地称呼周丽卿为“周奶奶”,每周都会有人去她家教她弹吉他、唱歌曲。“周奶奶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师,尽管年纪大了,却依然在做志愿工作,我们都很敬佩她!”校红会会长罗松说。
“一个人做人要善良、要知感恩,善良的人总归是好的。我现在就很幸福,觉得事事顺意,没什么可遗憾的了。”周丽卿开心地笑着。
善良、感恩、责任,这三个词周丽卿正用她的一生在践行。她的每个善意举动,就像点点润如酥的春雨,让人身处其中也许无知无觉,但隔着岁月凝视远看,发现早已草色青青、无际无涯。
(吴若菡 黄煜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