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 何逸书

发布时间:2020-11-23浏览次数:3文章来源:南林大博物馆档案馆文字:摄影:责编:审核:

 

10年,他零差错,零失误

——记第七届感动南林人物、教务处何逸书老师

     当你怀着忐忑的心情坐在考场上,接过老师递来的试卷准备奋笔疾书时,可曾有想过,手中那一份试卷从何而来,又是从何人手里被印出的呢?

在教五楼的第二层,有这样一扇几乎与墙面融为一体的银色大门,百来方的空间里,61岁的何逸书围绕着印刷机忙个不停:排版、印刷、打包……每个学期,30多万张,重达近5吨的试卷经他的手印刷而成,再流向全校18个不同学院。难以想象的是,如此庞大的印量都是由他一人独自完成。

     而这份工作,他已经默默做了10年。

     10年,零差错,零失误。

择一事,付始终

   “你们别急啊,坐下听我慢慢说。”见到记者前来,何逸书十分热情地招待了他们。他泡上一壶热茶,又从抽屉中翻出了两个大橘子塞到记者手里。在缥缈的茶香中,何逸书将自己的经历缓缓道来。

    “逸书”这个名字,本是父辈们希望他至此一生,都能够安逸地读书。可世事难料,何逸书的成长恰逢了那个动乱的文革年代。1977年,高中毕业的何逸书未能够赶上那年冬天高考恢复的契机,刚满18岁的他选择了当时知识青年最常走的路——上山下乡,到南京城郊一所人民公社,过上了与当地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生活。此后10年,何逸书被分配到了一家印刷厂,开始了他作为一名印刷工人的学徒生涯。

    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师傅往往要带着十多个徒弟,每次都是示范一遍就结束了,根本无法手把手教会每一个人。为了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印刷技术,何逸书自己下了苦功夫。每每到了下班时间,别人都早已迫不及待回去休息时,他的身影依然活跃在厂里的一台台印刷机之间,一遍遍复习着师傅的教诲。经年累月,他成为了厂里首屈一指的印刷标兵。

  1988年,何逸书被调到了南京林业大学印刷厂工作,从此开始了他与南林长达30年之久的缘分。

  何逸书的家中有一个高高的柜子,里面整整齐齐摆着的是他这么多年来在南林所获得的荣誉证书:"1990-1993年校级优秀产业工作者""1997-1998年优秀教育工作者"。2008年改制后,印刷厂解散了,他被调去图书馆工作,管理借阅、整理期刊,一干又是3年。这期间,柜子里又多了"图书馆风云人物——爱岗敬业奖""爱馆如家奖"……"我干一行爱一行,这些奖状就是证明嘛。"提到自己的这些荣誉,何逸书的话里满满都是骄傲。

    2008年印刷厂解散后,很长一段时间学校都找不到能够负责试卷印刷工作的人。印刷与单纯的复印不同,它有着极为繁琐的步骤,涉及到排版、油墨、版纸,技术含量高,一般的年轻人难以胜任。偏偏当年印刷厂的工人大部分都已到了退休的年纪,领导们找了整整一年,都没有合适的人选。

  几经周折,学校最终找到了何逸书,而他听说了学校的难处后,二话没说,独自挑起了全校试卷文印的大梁。

    这一干就是10年。


30年经验,练就“特异功能”

   试卷文印工作有三难:时间紧、任务重、保密性强。

   每学期期末月,都是何逸书最忙碌的时候。一到开门时间,前来文印室印刷试卷的老师们络绎不绝。由于试卷印刷工作的保密性,何逸书只能与任课老师一对一进行试卷对接,根本无法通过申请勤工助学学生的方式来获得协助。因而,全校18个学院,2万多名学生的试卷印刷工作最终落到了何逸书一人的头上。

  每天早晨八点,何逸书就要接待前来印刷的老师,五台印刷、配页装订机器同时作业,登记、收发、清点、再计数……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每学期大概需要印刷试卷30多万张,答题册8万本,草稿纸7万张,重达逾5吨;每门课程试卷的印刷数量,少则十几份,多则上万份,堆到连柜子都放不下,地上也摆满了试卷;有的课程试卷需要配发答题本,有的需要配发草稿纸;有的领取试卷日期需要相隔几天,有的甚至当天就要来领,可是他做到了十年如一日,十年零差错!

 “经历就是经验”,提到自己“零失误”的履历,何逸书如此总结道,“任何事只要你用心了,最后肯定是能做出成绩的。”

  虽然从他的口中说出来云淡风轻,可是在背地里,何逸书也默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一些老师不能按照流程提前来预约印刷试卷,而是等到快要考试了才急忙跑来文印室,严重扰乱试卷印刷的工作秩序。面对这种情况,何逸书只能默默处理,牺牲自己中午、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地补救把试卷印刷的任务完成。他从未向领导讲过条件,提过要求,也从不对人抱怨自己的工作压力,而是选择一个人默默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到最好。加班特别频繁的时期,何逸书的妻子主动送饭,节约他上下班的时间,以实际行动支持他的工作。

  “我苦点累点没有关系,只要不耽误学生们的考试,不让学校和老师们组织的考试出任何差错就行。”这是何逸书最常说的一句话。偶尔会听到他半开玩笑似地说:“印试卷血压都升高了”,其实何逸书患有高血压,每天都要吃降压药。

  在记者采访时,刚巧化工院的陈慕华老师前来印刷试卷,提到何逸书的事迹,她赞不绝口:“何老师真是神了,18个学院这么多的老师,谁一来他就知道是谁,回屋一拿试卷就是对的,真是不可思议。”

  长期的印刷服务经验让何逸书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只要有老师前来,他看一眼就能说出这个老师的姓名和所属的学院。”“他们每个人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可能有老师不认识我,但是我一定记得他们。”

  何逸书也有一双巧手。厚厚一叠的凌乱纸张,他拿起在手中信手摆弄几下,乱七八糟的纸瞬间变得整整齐齐,跟刚拆封的样子毫无差别。几百张的草稿纸拿在手中,他拿手一搓,每一次都恰好是5张,不多也不少,精准又快速。刚刚落下帷幕的大学生英语竞赛初赛,全校一万五千多名学生参赛,所有的答题卡都是何逸书印刷再自己人工数出来的,而这份工作他仅仅花了两个小时便全部完成。

 把最平凡的工作做出了最不平凡业绩,怀揣着始终如一的"初心",如"黄牛"般默默坚守、辛勤耕耘,这份平凡的坚守最难能可贵。

退休返聘,他继续发挥余热

 “何老师,除了你,真的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能挑这个重担的人了。”

  2019年4月,按规定何逸书本来可以光荣地退休了,可是领导的这一番话,让他放弃了安逸的退休生活,重新回到了自己那百来方的文印室天地。

  文印室工作保密性高,又需要有印刷技能的人员,符合标准的人才少之又少。人事处曾经想从学院的印刷教研组专业中抽调人员前来接替何逸书的工作,可是几遍问下来,居然没有人肯来!无奈之下,领导只好再去询问何逸书的意见,而他为了学校的考试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毅然选择接受返聘,继续挑起这份无人愿意扛的重担。"我就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作点贡献吧,发挥自己的一点余热。"他这么说道。

    何逸书的抽屉里,现在还保存着一份已经泛黄的入党申请书,那是他在上个世纪末写下的,整整写满了两页纸。可惜因为当时工作的频繁调动,和人事对接不到位的原因,何逸书最终也没能成为一名党员。看着那份被小心翼翼保存的入党申请书,我能体会到他内心深处的一份遗憾。但虽不是党员,他仍以党员的精神和高度的思想觉悟,奋战在教务工作的第一线。

  这么多年来,何逸书一直跟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在学习、接触新的事物。学校的工作任务量庞大,需要他使用手机和电脑才能更好地处理。因此,年近花甲的年纪,何逸书开始自己系统地自学拼音。一张大纸上,印好了汉语拼音字母表:声母、韵母、读音、键盘对照,"啊、喔、鹅……"每个拼音旁都有汉字作为读音对照。虽然笨拙,虽然打字的速度依旧不快,可是他学得很认真,很用功。

  工作闲暇之余,何逸书也从未忘记丰富自己的生活。他喜欢没事喝喝茶,练练字,或者在微信公众号上阅读感兴趣的人物和历史。在办公室的一隅,他养上了一盆绿植,叶子嫩绿青翠,给这方小天地带来了别样的生机。

  就在几天前,记者收到了何逸书发来的一条微信:"再远的路,走着走着就近了;再高的山,爬着爬着就上去了;再难的事,做着做着就顺了!"

  配图是一行英文的Morning,和一朵怒放的向日葵。

  (王丝雨)

(何逸书在办公室工作)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