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29年12月26日生于天津,藉贯江苏无锡,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是该系的首届毕业生,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届毕业生,被分配到中央林垦部(即后来的中央林业部)工作。当时林垦部位于北京东四六条八宝胡同的一座大四合院内,部长是梁希先生。我被安排到森林利用司,首位面谈的就是副司长周慧明先生,那时她只有37岁,负责全司的工作。利用司占用了四合大院最北的一排四间平房办公,总计只有20来人,几乎全是技术人员,其中有李啟基、贺近恪、沈守恩等,按照年龄排序我在最后。1951年冉世荣在西南农学院毕业后经分配从四川来到利用司,成为我的同事,在一起工作,于1953年与我结婚,以后始终与我在同一单位工作和生活。
前面20年在工厂工作,1976年调入南林,1978年任副教授,1986年任教授,1993年退休,1993年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2019年获中共中央-囯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7周年纪念章。
一、工厂工作
当时国内只有一家陕西石泉栲胶厂(产量50吨/年)。1951年,内蒙古牙克石栲胶厂建设项目得到批准开始筹建。我参与了调研、设计、施工和生产过程的全部实践。贺近恪先生曾一度担任工作小组组长。那时技术资料太少,主要的工作是先进行调查及实验,以便为工艺设计提供依据。为此我曾在大兴安岭林区骑马走了一天,前往三河林场,在原始森林中采剥落叶松树皮,以便进行化验分析及缶组浸提试验。1954年起工作进入了初步设计阶段。不久,这个项目被纳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改由东德设计及进口成套设备,规模为年产落叶松栲胶5000吨,自备热电车间。这个厂将是中国及亚洲最大的栲胶厂。1956到1957年,德意志中央皮革设计院先后提交了德/英文本的初步设计及技术设计。我翻译了全部资料,并在德国专家第二次来华的工作会谈中担任了口译工作。由于我兼懂德语和技术,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这是我的首次上阵。好在德语的发音变化少,只要不出错,就能讲出来标准的德语。此后数年,口译成为我的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
1956~1957年我(一行三人)被派往东德进修一年,先后走访了研究院、大学、设计院、栲胶厂、制革厂、林场及设备制造厂,通过上课、实验、实习、查阅、参观、访谈进行学习,对有关的理论、工艺、设备、化验、原料及应用有了系统的了解。德国人对我们态度友好,有问必答。常常会有路人用“年青人!″主动招呼我们。
1957年我被升为工程师。1958~1960年,在牙克石的施工全面开展。牙克石气候寒冷,长期白雪皑皑,冬季达-40 ℃,呼出的气会在眉毛及睫毛上结霜。又值副食品匮乏时期,吃粗粮,少蔬菜,物质生活艰苦。但职工们的干劲极为充沛。林业部派来办公厅副主任韩学理当厂长。在设备安装时期,先后共有20名德国专家在现场指导。为了他们出行的方便,铁道部门在那段时间内特地对北京-莫斯科国际列车增设了牙克石站停靠点。1960年9月工厂建成投产。操作工人是清一色的年青徒工。我担任栲胶车间副主任(后为分厂副厂长)。生产初期,设备事故频繁。经常是半夜来敲门,把我从睡梦中叫起来去现场处理。后来,我编写了一本《栲胶车间生产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小册子,把德方提供的有关操作及安全的内容全部详细地汇总纳入。小册子被分发给每一个车间操作工人。这是我首次编写的铅字印刷品。
从以后的生产实践看,东德提供的技术设备总体上是先进的、成功的。一个严重的不足是德方设计的进厂原料不符合国情。德方要求只能进厂气干的树皮,存放在高度机械化的封闭式仓库内。实际上我们这里只能得到非常潮湿的树皮,在封闭式仓库内会迅速霉败变质。这个问题在施工期做了大幅的修改和弥补才得到解决。
此外,浸提设备效率不高,多年达不到设计能力。我们通过多次改变浸提条件和改造粉碎筛选设备,才得到解决。1965年产栲胶6037吨,超过了设计能力。此后工厂长期处于高产状态,栲胶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
牙克石厂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的落叶松栲胶从无到有和我国栲胶工业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林业部曾组织全国性的学习班来厂学习,学校专业教材的内容也有了新的补充。
与另外两个同期建设的进口林化大项目(黑龙江铁力干熘厂和南叉水解厂)相比,牙克石栲胶厂项目是最成功的。后来,我国帮助朝鲜建设的渭渊栲胶厂,就参照了牙克石厂的技术设备模式。之后的广西武鸣栲胶厂也如此。
1969年我被从牙克石调到广西武鸣,参加武鸣栲胶的建厂工作。由于各方面的条件良好,仅用了一年时间,就于1970年10月建成并顺利投产,生产余柑和毛杨梅栲胶。这两种栲胶是天然的优秀品种,颜色浅,鞣制时渗透速度快。后来通过进一步对工艺和设备的改进,质量又有进一步的提高,在国内名列前茅。我是厂内唯一的工程师,除了产量质量等工艺技术方面的问题外,还需担任机械、土建及电气方面的工作。我设计的电动铲煤车,减轻了上煤工的体力劳动,给粉碎机的电动机设计了星/三角型开关,以减少启动电流。我还设计了工厂办公室、物料仓库、淋浴间、工厂大门、围垟、乃至厨房炉灶等建筑物,给地磅房配置了钢筋混凝土梁板。这些工作给我增添了不少乐趣。
武鸣厂是南林林化班学生毕业实习的定点单位之一,常年由老师轮流带队来厂,有冯辉明、罗庆云、罗濂、刘锦春、王汉忠....等老师,他们早己成为我的老相识老朋友了。
二、调入南林工作
1976年4月我被调入南京林产工业学院,从而结束我20年的工厂工作生涯。我和冉世荣被安被排在林化系栲胶教研组,当时组内有王春晖、冯辉明、罗庆云、罗濂、马自超、刘锦春、王汉忠等老师。不久,王春晖与刘锦春二位老师因专业变动而调出了栲胶组。
(一)科研工作
我负责林业部“栲胶用于锅炉水防垢”的研究课题。当时栲胶用于锅炉水防垢己经在全国推广多年,技术上相当成熟,我组的老师早已介入多年并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课题的目的是希望从技术上再提高一步,以扩大用量。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技术而在于使用中对技术操作条件(如用药量、炉水排污)的严格执行,而技术提高的空间有限。这个课题由组内多位老师参加,做了多项试验,历时数年,最终以提出改进的用药配方而结题。技术上未能取得突破。
1984年长春开关厂(代表人黄华君工程师)来函求索葵花盘制取食用果胶的技术,之后又与我们签订了合作协议。我与罗庆云老师做了大批试验,成功地完成了小试,并且接受厂方来人到我处学习,向他们无保留地传授技术。事后发现厂方背着我方、私自开了鉴定会,且已多次向外转卖了技术,把我方排斥在外。黄华君也一时成为当地广受报道的名人、发明家、金牌得主。对此南林向法院提出控诉,经过多次协商,最终以调解方式(实际是我方胜诉)解决。对方承认了我方的第一发明者的地位,并付给我方技术转让费。此事在1986年5月14日南京日报上有详细的报导。我也亲自体验了一回市场经济中正反间的斗争。
1986年《葵花盘制取果胶》项目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项目被纳入国家1986年星火计划,决定在吉林洮南林机厂新建一个50吨/年的果胶车间,由我负责技术。遗憾的是,在设计进行中,我的儿子突患脑出血入院急救,冉世荣又病弱在家,我在感情的支配下做出了令人遗憾的决定,宣布退出这项工作,使项目受到中断,虽然没有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但给学校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对此我常感内疚。
1988年起,我与罗庆云老师研究从桔柑皮制取果胶,小试取得成功,但未能实现生产。同年,我与内蒙古牙克石木材-栲胶联合加工厂合作研究用落叶松栲胶代替60%的苯酚制造室外级的木材胶粘剂,以降低胶粘剂的成本,扩大栲胶销路。我负责技术指导,工厂负责试验工作。小试与扩大试验成功后,于1990年经鉴定会议通过。1998 年获得了专利(专利号ZL95705354),此后厂方开始批量生产和销售单宁胶粘剂。推广新产品的工作十分艰苦。不久张齐生老师的工作组试验单宁胶粘剂用于竹材胶合板获得成功,并进一步改进了施胶技术,使单宁胶粘剂的销量显著提高,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张齐生老师的建议及推动下,这个项目被提出向上申请奖励。2005年这个项目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级科技发明二等奖。此事表明,在新产品推广中,使用方的积极性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时甚至超过生产方。双方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1989年,我与冯辉明(负责人)及刘启明老师一起研究了从花生壳制取胶粘剂,取得了成功并通过了鉴定会,发表论文2篇。之后也未能实现生产。
1995年起我与牙克石厂方继续合作,把单宁胶粘剂的苯酚取代率从60%提升到70%,以进一步降低成本。小试和中试成功后,于1999年通过了鉴定会审定。
在我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植物单宁的化学组成与单宁胶粘剂的研究”项目(1990.1~1992.12)中,我们与Dr.Foo合作,完成了对厚皮香、湿地松、云南松等缩合单宁化学组成的研究和利用毛杨梅、厚皮香单宁制取木材胶粘剂的研究,并发表了一批论文。参加研究的成员有冯辉明、罗庆云、程从球及蒋克妮等老师。
在我主持的林业部重点课题(92-06-06)"改性单宁-醛-金属配合物的制备研究″(1992~1995)中,设有多个研究项目,除了我的胶粘剂项目外,还有:单宁复鞣剂、单宁带锈防锈涂料、单宁土壤改良剂及单宁微量元素肥料,这四项分别由冯辉明、罗庆云及黄剑朎(后2项)老师负责进行。他们分別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完成了所要求的小试任务并发表论文。其中土壤改良剂及微量元素肥料均在使用一方的现场(盐田,农场)进行小试并得到了用方的肯定。黄剑朎老师还与我合作,用pH电位法首次测定了木麻黄单宁等的加质子常数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发表了3篇论文。
在缩合单宁化学组成的研究中,我们还从槲树皮及毛杨梅树皮(赵祖春同学参加)中分别发现了三个未知的新化合物,一个是二聚原花色素,命名为棓儿茶素-(4α-8)-棓儿茶素。另外两个是苷化的黄酮类化合物,分别命名为杨梅黄酮半乳糖苷及杨梅黄酮鼠李糖苷。
1993年俄罗斯的罗申教授由周雄尊老师引荐来南林,与周老师及程从球老师共同研究杉树叶提取物的有效成分,并且提出新建车间从杉树叶制取聚戊烯醇等产品的建议。1994年院领导委派我参加这项工作,担任组长。我与程从球老师完成了工艺流程设计。之后我随趙奇僧校长等赴福建邵武林场成功地洽谈了双方合作建厂事谊。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项目未能继续下去。
1994~1995年,在为石泉栲胶厂新建年产50吨三甲氧基苯甲醛车间的设计中,冯辉明老师任总负责人,我担任设备设计及车间布置。先后参加的有程从球、罗庆云和蒋克妮老师。这个项目于1995年7月一次试车成功。其中我设计的复极式电解槽在这个行业内是首创的。
石泉栲胶厂的周珍华工程師,是南林林化系的首屈毕业生、上海人,毕业后被分配到石泉栲胶厂工作,毕其一生全心为工厂做贡献,直至退休。
从上述经历可见,我未能办成功的项目真是不少,不得不一次次品尝着“徒劳无功"的无奈,己经习以为常。
(二)教学工作
1978年10月,我被升为副教授。那一年我参加了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和编写专业教材讲义,该届的程从球同学毕业后留校,成为教研组的新成员。在全国林化试用教材《栲胶生产工艺学》一书的编写中,南林是主编单位,我任主编人。撰稿人有我、冯辉明、马自超和东林的郑志方老师。程从球老师担任绘图。全书是在过去南林主编的《树木提炼物工艺学》(1961)一书及现有的《栲胶生艺学讲义》(1979)的基础上,补充了当时栲胶生产技术的新进展写成,于1983年出版,获得了中央林业部1989年优秀教材二等奖。第二版的《栲胶生产工艺学》于1995年出版,参加撰稿的有我、冯辉明、罗庆云、郑志方。
1983年我招收了赵祖春,蒋克妮二位同学为硕士研究生,由罗庆云老师辅导。他们的研究课题是国产单宁原料中单宁化学组成的研究。我首次用英语给他们讲授了新开设的《植物单宁化学》课程。
编写一本《植物单宁化学》是我多年的宿愿。中国林业出版社的林化总编贾蕴英老师早已把它列入出书计划。当时,由于色谱及波谱法的广泛应用,国外发现了一大批新的单宁类化合物。进入八十年代,单宁类化合物的研究更呈爆发式发展,我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也积累了数年的经验,这正是我写书的有利时机。1987~1988年我著手编写并完成了《植物单宁化学》的书稿,出版社由王晓梅担任责任编辑,历时数年,于1992年出书,从而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此书出版后得到了国内外多位学者的好评,其内容系统全面,涵盖了各国历史上的和当代的研究成果。共引用参考文献886条,其中53%是1980年后发表的,共有约900个单宁类化合物,其中绝大部分在中国均属首次报道。我囯近年来在植物单宁化学的研究成果也被纳入。书中把社会上沿用多年的“凝缩单宁″一名纠正为"缩合单宁″。
英文文献中每个新发现的化合物都有一个新创的英文名字,大部分英文名字的命名,是根据其植物拉丁名/化合物类别名/化合物个体名的顺序,把三个名字简化合并,就创造出这个新化合物的英文名字。依照这个规律,我顺利地把这些新化合物的英文名译成中文名。
此书于1995年获得林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并于1997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贾蕴英总编后来告诉我,这对出版社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现在看来,此书只是一本植物单宁化学的入门教材,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后者实非我力之所能胜任。我的化学底蕴不够,不敢班门弄斧。
(三)国际交流
1979年11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与林业学院 C.Larson教授访问南林,这是我院首次接待的美国学者。仲天恽副院长两次亲赴北京迎送。在Larson的访问中我担任了全程的口译工作。
1980年11月在美方资助下,我与邰瓞生老师以访问学者的名义在纽约州立大学环境与林业学院化学系进修,为期八个月,在那里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但是该校没有与我的专业对口的学者,因此在栲胶与单宁的知识方面我的收获有限。
1983年10月,我参加了访问组赴土耳其考察橡椀栲胶生产的情况,由林化所肖尊琰先生带队。我们访问了原料采集地及栲胶厂,才了解到土耳其橡椀栲胶质量优于国产橡椀栲胶的主要原因是树种和地理气候条件,非人所能为,从而解决了国内栲胶业长期存在的困惑。
1983年11月林业部派代表团参加在巴黎召开的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软木委员会笫八屆会议。由林业部科技司李景林副司长带队,成员有我和西安软木厂的李大年工程师。李大年是南林林化系的首届毕业生,此时己是我国软木技术的权威。会上讨论并通过了一批软木产品的ISO标准。1985年6月,同班人员又参加了在葡萄牙拉马斯召开的ISO软木委员会第九届会议。葡萄牙的软木工业居世界首位。会后我们参观了他们最先進的软木厂。藉助于这些国际交流,李大年后来大幅度地提高了国产软木板的质量,达到了世界一流,导致葡方派人来华登门请教。他为南林添了光采。
应我方邀请,新西兰学者L.Y.Foo博士于1984年访问南林,在我组讲学,从而开启了双方的合作。他是植物单宁化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尤其擅长缩合类单宁的研究。
1985年11月至1986年8月,我得到了新西兰方面的资助,在新西兰科学与工业研究院化学部L.Y.Foo博士的指导下进行研究与学习。我首次自已动手做了各种色谱分离,使用了多种波谱仪器,对槲树皮单宁进行提纯鉴定。试验的顺利进展让我充分享受到了″bench work″的愉悦。此时我的研究与国内研究生的课题己经融为一体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次确定了落叶松、木麻黄等8种树皮单宁的化学结构,从而填补了囯内在此领域的空白,并发表了一批论文。
缩合单宁化学结构式的鉴定要靠13C核磁共振谱,才能给出准确的判断。这项测定的费用很高。幸好新西兰方面是免费服务,其核磁共振仪24小时/天连续运行。这项开支如果付费,我的课题费是不够用的。这次的合作科研收获丰硕,免走弯路,多快好省,要感谢Dr.Foo的友好帮助。
我在新西兰还经历了二件悦事:在广场上见到了英女王伊利莎白,在动物园里见到了新西兰国宝kiwi鸟。
我长期担任了《林业化学与工业》期刊的英文审稿工作,负责每期全部稿件的英文终审,历时三十载,直到我满80岁为止,还代译论文数十篇。这项工作阻止了我的英语的退化。
三、家人和朋友
冉世荣是我的工作和生活的贤侣,毕生与我在一起,全心地支持我的工作。我终身感激她。
周慧明先生是我工作后历时最久的良师益友。1983年,她发起并主持了梁希遗著《林产制造化学》的编稿,邀我参加了外语译名的工作。她在退休后又有缘成为我的邻居,给我留下了更多的友谊之情,直到她去世。
从《林产制造化学》(1985,中国林业出版社)一书的丰富内容可以证明,梁希先生确是中国林产化工界名不虚传的学术创始人。书中首次全面界定了林产化工的范围并详述了每个产品,堪称为我国林产化工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栲胶生产工艺学及植物单宁化学的开山之作,是一本珍贵的历史文献。对此,周慧明老师功不可没。
我喜欢森林,也喜欢林产化工工作。广义的林产化工涵盖的对象,几乎就是有植被界域内的大部分天然化合物。天然化合物是自然界生命体生存活动的产物。每一个天然化合物都有其必然存在的生理奧秘和独特的功能。天然化合物品种极为繁杂,范围极为宽广,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有待今人与后人来开发。
我经历了我国栲胶工业的产生、壮大和衰退的全过程。建国初期,社会的需求促进了栲胶工业的发展,而合成材料的竞争和森林的禁伐又导致它的衰退。这恰恰从反面反映了社会的快速进步,不必为某一个固定的老产品的衰退悲叹。需要做的是开发新用途、发明新产品。单宁一类的多酚化合物,对人体生理有奇妙的有益功能,有更多的新知识新用途有待开发。
我现在享受着退休老人的平静生活。我感恩国家和南林一贯提供给我的优越条件,感谢同仁一贯提供给我的友好帮助,使渺小的我得以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
我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目睹了百年中国从弱变强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得上是中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时期。我辈生逢其时,何其幸运!
谨向我院己逝世的各位老先生致敬!
谨祝国家繁荣昌盛,谨祝同仁幸福健康。谨祝林产化工兴旺发达。
编者按:此稿由孙达旺教授于2020年7月17日写成。文字结构顺序上略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