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加工专家张齐生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6月,受《档案与建设》杂志社邀请,笔者有幸参与采访了张齐生院士。 2017年9月25日,张齐生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但采访张院士的录音文字整理稿一直珍藏着,研读感悟,越发弥足珍贵。现摘录一二,追寻足迹,缅怀先贤。
家乡情结、专业选择
张院士说:我出生在浙江淳安县,现在的千岛湖,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出门就是山。我从小对山区的一草一木很有感情,直到现在,看到山、看到树就显得很兴奋。我小时候常跟爸爸妈妈去种地、去种树、去砍柴,家里条件不好,我老琢磨农民为什么这样穷?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感觉能拿工资就不得了了,农民的东西什么都不值钱, 萌发了以后上大学,要上农林方面的大学,将这些不值钱的东西变成财富。我在考大学时。填报农林学校就是出于对农村的了解、对农村的感情。过去,我觉得机器是很神秘的,我们祖祖辈辈种田就是一把 锄头一把犁,上山砍柴一把斧子一把刀。我想学木材的机械加工,通过它能把木材变成很多产品,这是我当时很天真、很单纯的想法。所以我考大学就选择了南京林学院的木材机械加工专业,开始学习这个专业时,还是朦朦胧胧的,主要是学些基础课,到最后才学专业课。 我在大学学习成绩总体上还是不错的,毕业就留校了,这也为我以后的科研工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科研创新,以竹代木
张院士说:我是喜欢创新的,很多东西有自己奇特的想法,不是习惯于人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总是感觉,这个东西还没人做, 就尝试去做,这种想法,从我工作起就萌发了。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非常快,木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了。我到县城农村去,农民向我提出来,现在办厂,木材砍得差不多了,但现在山上这么多竹子没有多少用处,如果这个东西能用,我们的前途就好了, 这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说,我马上就研究,我认为这个东西(竹子)有用。就这样,凭着从小对竹子的了解,在行业中遇到木材紧缺 的问题,就开始研究竹子。以前竹子的用途不是太多、用量小,我没有沿用历史上常用的方法,而是把圆的竹子通过加温后变成平的,变成板材,再经过胶合,就会变成其他用途非常广的材料,我按照这个想法进行研究。
成果推广、敬业执著
张院士说:一项研究成果出来,推广应用很不容易,一是有传统应用的习惯势力,二是别人的一知半解、半信半疑。如某公交公司,有个经理建议用我们的竹胶板在汽车上试试,而他们厂长说,我们的木材不是用得很好么,何必去担这个风险呢。科研工作是需要有敬业精神的,前怕狼、后怕虎是不行的。我经常对办公室人讲,做任何事你要用必胜的信心去做,最大的困难也要坚信能克服。因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有的时候你如果没有信心了,往往差一步之遥,就前功尽弃。要多听反映,有问题马上解决。所以搞科学研究,绝不是交任务,而是要去实践、去检验,实践通过的东西,才是真正通过。成果鉴定完了就完事了是不行的。我们科技人员搞的课题,真正的完成是在生产上大量的推广应用,社会普遍接受了才算真正的完成。八十年代,正是我肺部不好,那时常吐血,一面吐血,一面做试验,拼命去做。80 年到 84年,犯病期间,这个时候也是我做科研的关键时候。南京浦镇车辆厂要 3立方板子(竹材胶合板),都是我们在工厂亲自做出来的。一做时间长,我就要吐血,我不当回事,以为吐吐就行了, 结果劳累过度,后来就一杯杯吐,止不了,才到医院去抢救,差一点就开刀切肺。但我总的体质比较好,恢复得快。前不久,我去了东北, 我和香港的老板带着我的博士生,条件比较艰苦,早上 3-4 点钟出发,一直到晚上11-12点钟才能到,连着7-8天时间在跑。刚刚赶回来,就赶上了省里组织的院士体检。说要保重身体,但有时候精神也是需要的。我这里(竹材工程中心)的人办事都很辛苦。我的要求很高。 我不愿意看到一个单位懒懒散散。象我们这种自负盈亏的单位。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实体。如果你愿意去上班就上班。想走就走是不行的。我已养成这样的工作习惯。责任心、事业心。再说,我是从农村来的, 能有今天,我觉得党和国家培养了我,花了很多心血。我从工作那天拿44元起到现在,我从来没有讲我拿工资太低。我讲,跟农民、跟工人比比,我们好得很呢。这个话是我的真心话,就是在提脑体倒挂时,我还是这样讲,你去看看真正的工人,没有倒挂,你去看那卖鸡蛋的,那是个特殊情况。就是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还是干部、还是科研人员待遇好啊……。所以我忧虑的是工作做不好,很多任务没有按期完成,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平时上下班,从早到晚基本都在办公室,晚上经常干到11-12点钟,这是我长期养成的习惯。
关于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情况,张院士说,我们的成果应用范围 一是车厢底板、二是建筑领域的模板。建筑模板开发了好几个产品。目前正在做的是家庭用的装饰地板(竹地板),产品从结构材(车厢上的)转向装饰材。车厢板、水泥模板用的量很大,国家建筑上的木材估计要占 1/3,我们在车厢底板应用上有几十万立方米,以后我们还要大力发展竹木材料的民用产品。现在我们亲自建的工厂有30-40家,加上自己推广的就更多了。一个产业的发展,开始是有计划地推广,最后就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自行发展起来了。在经济效益上不是太好统计,一般说,我们的产值在3个亿。但整个这个行业就大了,因为后来就自行发展了。我们办的厂在安徽、福建、浙江、江西都有,有南汽的、一汽的,还有很多客车厂,用的都是我们的产品,以后我们集装箱的板子会有很好更大的市场。
档案意识,工作希望
当问到科研中产生的档案材料是怎么管理的,张院士说,我们对科研材料归档是很重视的。在课题鉴定之前要办理归档,不归档不给鉴定。我们办公室有一位同志专门管理这方面材料。我们中心和外面签订的很多协议,如果是以学校名义的,一定要送到学校档案馆保管,这关系到学校的利益。如果是和我们中心签订,价值不是太大的由办公室主任登记自己保管好。我给他们提要求,以后要找,你得给我随时找出来。从事科学研究,要把有关研究数据记录好,到课题鉴定时上交。几年后想到以前的事情去查档,一查是这个样子,好,就这么办。这一点我体会很深。当问到对建国后档案事业的认识和希望时,张院士说档案很重要,但不要宣传我。对档案的认识,我很多认识赶不上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一点体会认识,是档案的原始性、历史属性。从我的人生当中,从 1961 年毕业留校到现在将近40年,在这40年的工作中,我当过一般的教师,也做过科研,其中84到93年当过 9 年的学校科研处处长,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但更多的是从事科研工作。很多工作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工作的发展逐步逐步趋向完善。如果不去总结,不搞好档案工作,就往往会不知道中间所走过的路程。若干年后要回过去看一下(档案),这里面你曾经走过的历程、走过的轨迹,就很清楚。我讲的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而历史发展更是这样。我们的科研工作,如果没有完整的档案制度、没有好的档案工作,科研工作也同样寸步难行。所以我觉得档案的作用,它有原始性的历史的属性,是历史的记录,是历史发展留下的痕迹。科研工作一般来讲都是从简单到复杂,最后再从复杂变得简单,这是规律。我们要想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开始都比较简单,做过以后,尤其是到了应用中,就变了,还有没有达到要求的,我们要反复地去攻克,达到这些要求,这就会变得技术上越来越复杂。但到了复杂的时候,再看以前的过程,觉得最后还是可以简化的、再简化。应该说。到这个时候这个技术就成熟了。这在技术上走了很多步子,这个过程,短的3-5年、长的8-10年,甚至更长。所以,科学研究留下了档案,记录了这些过程。科技档案把不同时期的科研过程以及发表的论文都完整的收集起来,以后再来历史的系统的看某项技术的发展沿革就非常清楚了。任何一个科学家,还是一般的科技工作者,从事某一项专门的研究,都会经过这一个历史的过程,从不知道到知道,从知道很少到逐步知道很多,到最后全部掌握。我们很多的科研都注意这一点,如我做的这种集装箱底板,过去都是用进口的热带硬木做的,这样就破坏了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后来,提出中国用竹子来做。我们就试验做了竹木复合的底板,表面是竹子的,中间是木材的,就这样的产品,我们经过了6年时间,方案反反复复的改变,开始也是做得很简单,使用不行,为了满足某些功能的要求,我就从技术提髙上,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去做。后来功能达到了,但成本高了。最后我们再经过反复的变化,直到现在这个样子,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了。这也反映了事物发展必然要经历这么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会形成很多的技术材料,通过归档变成档案,就很好地把技术改革发展的过程记录下来(张院士向我们介绍不同时期研究的产品,说明科学研究所经历的过程)。经过20年、30年以后,尤其是当事人不在了,那档案的作用就更大。所以,我觉得档案原始性、历史属性是很明显的,我的体会是很深的。
第二点体会认识,是档案的凭证作用。在法制社会里会显得更加突出。现在我们科技方面打官司的很多。我最近看了科技日报。一个院士的冤案。这个院士是我们这个学部的。湖北师范大学的一个老师,搞水产研究的,跟一个水产养殖场打了10年官司。这个官司的胜与负,能说清楚的就是档案,其它所提供的证据都不是最好的证明。他原来研究的是他的成果,后来他和一个养殖场合作,结果发生了侵权行为,官司打得沸沸扬扬。经过了10年时间,最后有了结果。这靠什么?靠的就是档案。这就是档案的凭证作用。我们单位和人家签订了很多的合同、很多的协议,在签订的时候,有的也想不到打官司,把它保存好,时间长,时过境迁了,需要了,把档案查出来,就是原始的凭证。我是非常注意把重要的合同送到档案馆去,用到时就可以拿证据(档案)解决问题。还有象我们的南林大厦有几层是租给人家(建设银行)的,使用期70年,70年后可能当事人都不一定在了。到时如出现争议。找谁都说不清楚。只有靠档案(签订的协议)。 所以,我觉得在法制社会里,什么都要讲法,并不是有的事不行到市政府就可以裁决,最后还得靠档案,档案这个凭证作用是很清楚的。
第三点体会认识,是档案的信息属性。现在的档案管理,要考虑怎么样来更好发挥它的信息作用。档案中包含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历史的如果离开了当时的历史条件,离开了当时的档案记录就不能恢复他原来的历史面目,要恢复其面目就得靠这个档案。我们科技档案也是这样。我们很多的重要数据,今天在文章上没有整理出来,但我的原始材料在我的档案里面,现在你查出来了,或几十年后用,会避免很多重复的劳动,可以说明前人在这些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了,所以档案的信息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搞科研很重视利用档案,我们一个好的科技人员,将来能出成果的科技人员,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积累你的资料,建立完整的科技档案。所以我在当科研处处长时,很注意科技档案的管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但我们有些教师是不太重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实验做完了就算了,研究报告发表了就完了,多数教师是这个情况。因为他没有把自己的研究系统化进一步深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今天搞这个、明天搞那个, 从科学研究上讲是不希望这样的,很希望一个研究人员在一个领域里向纵深方向研究。因为科学研究要进了这(某)个门,应该说是研究不完的。就象我从事竹材工业的研究,当初我们有老师讲,何必要成立(竹材工程)中心呢?这板子做完了,汽车上用完了,我们还能研究什么?这是简单的想法。而我觉得,作为一种人们刚刚认 识的材料(竹材胶合板),它的应用领域是很广的。所以,从开始应用到汽车上后不断开发,做了建筑上的水泥模板,后来又和国外合作,又做了集装箱底板,这个项目将大批量工业化生产了。下个月我们要派一个港方的厂长,如能组织到20万立方米的(集装箱)底板的话, 就是几个亿的工业产值。另外,像家用的地板等的应用,昨天还有人联系做在家用刀具上,要求更高。所以说研究领域可以向纵向深发展,领域很广。要这样做就必须要建立完整档案。没有档案。你做了几十年,将来无从查找科研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当事人不在了,在研究上的损失就更大。所以,科研离不开档案,一定要很好的依靠档案,同时要建立好完整的档案,才能使我们的科学研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98 年采访录音文字初稿,2020 年 7 月 27 日文字整理二稿。 录音整理尊重原貌,略有删改,标题另加。档案馆 钱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