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公园式校园的规划

发布时间:2022-05-12浏览次数:3文章来源:南林大档案馆文字:摄影:责编:审核:

    1955年4月,经中央教育部和林业部批准,南京林学院确定迁离丁家桥校址(原中央大学二部),到太平门外锁金村单独建院。

1956年,南京林学院校园规划设计

总平面图(部分)

    在学校档案馆,藏有1956年南京林学院校园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和学校规划沙盘模型照片。规划的校园坐落在紫金山麓,以教学区为中心,教职工、学生生活区及实习场所环绕四周,绿荫丛中,那精美绝伦的大屋顶建筑,庄重雄伟,使人流连忘返。据南京林业大学校史和杨致平老院长回忆,当时邀请了著名建筑学家、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杨廷宝教授进行了校园整体规划。白马过驹,转眼,六十七年过去了,昔日荒野茅草地,今朝已是高楼林立,康庄大道,万木葱茏。此时此刻,不妨让我们回眸一下五十年代南京林学院校园规划蓝图,探析一下建设者辛勤耕耘的足迹。



多次征用土地

为校园规划创造条件


    1954年,南京农学院决定从丁家桥校址搬迁到太平门外锁金村原金陵大学武庄实习农场建院,并在武庄农场周围分批征用了土地,一部分建筑工程如两幢学生宿舍(即甲楼、乙楼)已施工建设。

1954年,南京农学院在锁金村征地协议

1954年,南京农学院所建甲楼、乙楼


    由于1955年4月在上海华东高等教育局召开的校院长座谈会上,决定缩减农学院的基建投资。因此,经南京农、林两院领导研究,认为基建计划改变后,以林学院出城,农学院仍留丁家桥原址符合增产节约的精神。后报经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林业部同意,确定南京林学院用原南京农学院所选定的院地,独立建院。南京林学院搬迁到新庄时,基建用地350亩和树木园苗圃用地170亩,系南京农学院武庄实习农场土地。为了满足南京林学院校园规划的需要,1956年4月,学校又征用了南京市玄武湖蔬菜生产合作社多块土地。第一块240亩,在新庄附近,其范围东至和尚桥,西至环湖马路以东,南至三茅宫向东的水沟以北,北至沪宁线以南。第二块260亩,其范围是树木园附近山地,东至樱驼村,北至山脚水沟,南至徐达墓地。1956年7月,又征得南京市燕子矶红光农业合作社土地80亩。经数次征用农业社土地,加之原南京农学院土地,1956年,南京林学院占地面积达1366亩,其中,实习林场909亩,基建用地457亩。


1956年,南京林学院报请市建委总体规划

报告定稿(部分)



特邀杨廷宝教授

对校园总体规划设计


    1955年8月,林业部党组商请江苏省委研究决定,将时任南京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的杨致平调到南京林学院任副院长,负责南林的党建和独立建院工作。同年10月,杨致平出席了林业部召集的北京林学院、南京林学院和东北林学院三所直属林业部院校主要领导会议。会议研究了各高校办学规模等问题,确定南京林学院面向长江以南地区,办学规模确定为2500人。根据会议精神,南林重新作了学校总体规划。当时南林设有林学、森林工业2个系,有造林、森林经营、木材机械加工3个专业。1955年9月,华中农学院林学系并入南京林学院,充实了学校林产化工和木材工业的师资,随即成立了林产化学工艺系。另外,学校考虑还要成立林业机械方面的专业系科等。鉴于以上情形,综合研究南京林学院新的校园规划。

1950年代末, 大门进校园之桥

    1955年10月,学校成立了基建委员会,郑万钧院长任主任,副主任有陈桂陞、李德毅,基建办公室主任是仲天恽。杨致平副院长利用曾在南京工学院工作过的关系,亲自邀请了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教授以及他的助手齐康助教等到南林进行校园整体规划,校园规划在南京农学院原有基础上(已建有甲楼、乙楼),重新确定南京林学院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当时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林学为特点,建成森林公园式的校园。在校舍建设上,除计划兴建教学主楼之外,确定兴建林学、林化、林机、林工四幢各5000平方米面积的教学大楼,即现在的教学1号楼、教学2号楼、教学3号楼、教学4号楼,分别于1956年、1956年、1957年、1959年竣工,教学主楼(15415㎡)因基建投资等原因到1983年建成,已改变了原设计风格。这四幢教学大楼“十五期间”进行了增层改造(中间增加二层,两边增加一层),将大屋顶拆除,实乃可惜。

1950年代,南京林学院校园规划沙盘模型

    从1956年南京林学院校园总平面设计图和沙盘模型看,学校规划根据教学和生活需要,功能分区明显。以四幢教学楼和主楼的教学区为中心,教工住宅区、学生宿舍区、职工宿舍区、实习工厂区、实习林场区等呈扇型环绕四周。教学区旁有图书馆和篮球场,教工住宅区旁有儿童活动场,学生宿舍区旁有操场、饭厅,职工宿舍区靠近实习工厂区等。规划周到地考虑了各教学大楼间合理的间距及大楼的座向,恰当地布置了教学区、住宅区与学生运动场之间的安排,校内南北干道与东西干道交织,各教学楼之间是一个宽阔美丽的森林式庭园。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屋顶建筑置身其中,相得益彰。规划体现了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


坚持林学特色

营造森林公园式校园

1952年11月,旧南京大学及前金陵大学

房地产权划分记录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南京林学院接收了南京大学(中央大学)留下的幕府山林场、下蜀林场及萨家湾树木园、丁家桥苗圃等教学实习场所,面积有2万多亩。1955年4月,合署办公的南京农、林两院筹备分别建院,丁家桥苗圃让给了南京农学院。9月,南京林学院到新庄建院后,因教学不便,将句容的下蜀林场(1959年11月又收回)及南京的幕府山两个林场交地方政府,仅留萨家湾树木园(1958年交南京市规划为城市建设用地)。

1950年代末,林场温室

1960年代,学生在林场测量实习

1980年代初,下蜀实习林场远眺

    1956年,学校规划建设的林学、林化两幢教学楼竣工,各楼之间的道路已显雏形,从规划图和老照片可见,各大楼互通的道路围成的空地,是森林公园式校园绿化的重点。据当年参与校园绿化的缪印华教授回忆,为了建成森林公园式校园,杨致平副院长曾在学校大会上强调,要把南林建成一座美丽的花园,而且要有自己的特色。为实现这一梦想,杨院长曾专门成立一个绿化小组,亲自任组长,缪印华任秘书,并组织召开专家座谈会,园林专家陈植教授、树木育种专家叶培忠教授、林业教育家李德毅教授等都应邀座谈,这些教授都是林业界的权威,为校园绿化积极建言献策,讨论形成的绿化原则一直为学校所遵循,如校园绿化要有林学院特色,植物配置要多样化。校园要有植物园的功能,能结合教学,便于学生实习。绿化要适地适树,尽量栽种南京生长的植物。绿化设计风格要大气,要有大学的气派等等。

1950年代末,校园林学楼一角

1950年代末,校园教学区雏形(林化楼)

    郑万钧院长是著名的树木分类学家、林业教育家。建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树木园为教学实习基地是郑院长多年的主张和愿望。为此,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经多次征用农民土地并进行树木栽培管理,发展到八十年代,南京林学院树木园占地619亩,苗圃约290亩,苗圃内有插条区、播种区、大苗培育区、试验示范区。树木园内有乔灌木91科315属1000余种。这些树木除从萨家湾树木园移植来外,大部分是1955年后与国内单位交换、赠予、采购及自己培育而成。科学的规划设计,使校园成为了林业学科重要的教学实习基地,营造了良好的治学氛围和育人环境。

1950年代末,木工实习厂

1980年代,校园中轴线教学区鸟瞰

1987年,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图(部分)

    昔日南林,规划缜密,高屋建瓴,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为森林公园式校园树木树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值此120周年校庆之际,研读历史档案,将所见所闻所思,采撷一二,以古鉴今,以飨读者。



作者|钱一群

审校|黄  红

 编辑|刘新蕾

参考资料|杨致平回忆录、缪印华回忆录、南京林业大学校史、南京林业大学档案

图片来源|档案馆


2022年5月1日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