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1952年7月4日至11日,教育部召开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揭开了农(林)院(系)全国大调整的序幕,组建独立的农(林)学院。会议讨论了农学院的办学方针、调整方案、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招生名额以及教师的初步调配等问题;拟定了《全国高等农业学校院系调整及专业设置方案》,方案规定:所有农学院都要改为独立农学院。一省一市有两个以上农学院的一律予以归并。每一大行政区办好一两个多科性的农学院。
华中农学院是中南行政区组建的一所多科性的农学院,是全国少数多科性农学院之一。主要除了由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省农学院全部合并组成外,还有南昌大学农学院部分系等其它外省农学院。其中,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和湖北农学院三校的森林系, 经过短暂的3年相聚、融合,于1955年9月整体并入到林业部重点3所林业院校之一的南京林学院(1952年独立建校)。
华中农学院筹备及组建
在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以后,便正式成立了华中农学院筹备委员会,由中南教育部潘梓年部长兼主任委员,中南农林部彭笑干副部长兼副主任委员。由筹备处负责工作,筹备处下设3个组具体办理有关事情。秘书组由林镇南负责,教务组由柯象寅、田叔民负责,总务组由金律负责。筹备处于当年8月1日开始办公,筹备工作全面展开。
院系调整以后,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院本部设在宝积庵(面积1300亩、含755亩农场、共17235平方米校舍),珞珈山设立分部(章文才负责)。此外,还有珞珈山农场902亩(1957年移交给武汉大学和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磨山林场2334亩(1954年移交给东湖风景区)。设置农学、林业等7个专业,筹设淡水养殖专业;受中南教育部、中南贸易部委托,举办茶叶专修科,学制2年;受中南农林部委托,举办农业调查统计专修科,学制2年;受林业部委托,举办中等林业技术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园艺、土壤农化、森林等3个系暂留在珞珈山。
华中农学院林学系师生合影
前排:陈幼生(左一)、刘赢(左三)、黄希坝(左四)、陈桂陞(左七)
后排:陈植(左四)、叶培忠(左十)
学校开学后,各校并入的教师和学生先后来校报到,学校首先调整组织机构,配备人员,开展工作。1952年10月20日,华中农学院正式开学上课。各专业也配备了临时负责人,其中林业专业由陈桂陞、牛瑞庭负责,中等林业技术班由王业蘧、郭威亨负责。当时从湖北外省调并来的教师有33人、干部4人、学生196人,加上原武大农学院的教师61人、干部35人、工人78人、学生397人,原湖北农学院教师60人、干部70人、工人100人、学生224人,当年暑假招收新生376人,学生1272人(其中本科生870人,余为专科生和中专生),全院教师154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21人、讲师及教员51人、助教48人),干部109人,工人178人。1953年秋季,学院开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有微生物学专业4人、牧草学专业3人。研究生导师有叶培忠教授等11人。
1950年武大森林系欢送第一届毕业同学摄影
林学系的组建
华中农学院林学系,由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和湖北农学院三校的森林系组合而成的。林学系在珞珈山分部办学,开设林业本科专业,附设有中等林业技术班。1953年3月3日,经教育部批复决定了各系科主任,其中林学系主任陈桂陞、副主任牛瑞庭,中等林业技术班主任王业蘧、副主任郭威亨。1952年全院建立了8个教研组,到1954年已建立28个教研组(室)。其中牧草栽培学研究组组长叶培忠、造林学研究组组长陈植、森林经理学研究组组长熊志奇、森林利用学研究组组长陈桂陞(兼)。
武汉大学森林系部分资料
学习苏联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及调整
在院系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后,全面学习苏联经验,重点抓了教学改革工作。头两年,基本照搬苏联高等农业教育的经验,采用苏联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后几年结合实际情况,总结了自己的经验,逐步改变了生搬硬套的做法。
首先,在一年级试行苏联专业教学制度,同时号召学习苏联先进科学理论,学习中国农民生产经验,积极发扬集体教学传统,边教边改,集中力量搞好一、二门课程的改革。接着开展中苏友好月活动,掀起了学习俄文的高潮。在学生中普遍开设俄语课,停开英语课。在教师中组织俄语速成学习,利用寒暑假集中突击培训,迅速提高了教师阅读专业俄文书籍的能力。重点抓学习米丘林、威廉士、巴甫洛夫的学说,并调配教师成立米丘林遗传学教研组,改革遗传学的内容,在一些相关课程中贯彻米丘林学说的精神,开设达尔文主义等新课程。随后组织深入学习了苏联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教师集体讨论、集体备课。也多次邀请苏联专家来校作报告。
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下:
(1)参照苏联模式制订学院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1954年下半年开始执行高教部颁发的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增加了政治课和基础课的门类,如增设了哲学、政治经济学、联共(布)党史、达尔文主义、米丘林遗传学等课程;
(2)广泛采用苏联教材,采取翻译原著和参照苏联教材自编讲文的方式;
(3)推行苏联教学方式和方法,完善课堂到课外各个环节,明确在校农(林)场进行专业生产教学实习,在农村或国营农(林)场进行3-4个月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并对各个环节提出具体要求。还将笔试改为口试,并实行"四级分制"记分,废除"百分制";
(4)仿照苏联建立教学基层组织。按课程相近度组建教学研究组(室),负责组织、管理该组的教学工作和师资培养提高工作,以后还逐步担负起科学研究工作。
为了适应学习苏联,改革课程设置和内容的要求,学校还抓了师资培养工作,采取外出进修和在校培养两种方式,共派出86人外出进修(其中82人在国内,4人在苏联),这批教师回校后,有54人开设新课,保证了新的专业计划所要求开设的全部课程,对教学改革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954年10月27日,第二次全国高等农林教育会议提出:"学习苏联经验必须正确地结合中国实际,反对不问中国条件的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倾向"。根据这些精神,学院摒弃了苏联经验中不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部分﹐总结了自己的一些经验,改进了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如进一步修订调整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减少了总学时和周学时(当时总学时高达3000-4000,周学时也在30以上),取消了某些课程(如达尔文主义、农学类专业的动物学、家畜饲养管理等);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删减了不适合我国情况的内容(如各门学科在苏联发展的历史等),还注意总结中国农(林)业科学遗产和农(林)民的生产经验,编写新教材;在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上,取消了口试和"六小时一贯制"(即上午连续六节课,下午不上课)。
林学系整体调并到南京林学院
1954年12月,高教部和林业部决定,华中农学院林学系的师生员工(林学系教师26人、学生125人)和有关设备,调并到南京林学院,1955年9月完成调并工作。
其中,林学系教师(12人):叶培忠、陈植、牛瑞延、王家重、段兆麟、袁嗣令、郑汗叶、杨康明、王明庥、刘灜、陈幼生、熊文治;
林工系教师(14人):陈桂陞、姚传法、贾铭钰、黄希坝、张景良、胡聖楚、黄律先、葛冲霄、王佩卿、李泽远、王春辉(1955年林业部原计划由浙江衢州林校调入华中农学院,后因院系调并于当年改派南林)、王传槐(1956年8月由华农化学教研组调入南林)、陈國仁(1954年由华中农学院毕业分配来南林)、刘忠传(1954年由华中农学院毕业分配来南林);
教辅人员:吴达期、徐天祥、首杏娣、黄雪章、陈荪雲、梁成、汤杨麟、黄志昆、王昌、黄旦初。
叶培忠教授因在华中农学院指导研究生的工作尚未结束,经申请获批准待所指导研究生工作结束再赴南京林学院报到。
南京林学院接收华中农学院林学系仪器设备等财产方案
结语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建立独立农(林)业学院,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首先,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调整布局,对于改变农(林)业院校分布不平衡,克服专业建设设置重叠,集中教师和设备办学,对促进农(林)业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其次,在认真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和农业科学理论,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设置专业,执行统一教学计划,加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采用新教材,对旧的教学内客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加强了实验、生产、实习等实践性环节,设立了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了一整套教育制度,稳定了教育秩序,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是解放后教学工作开展较好的时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