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日,举世闻名的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温暖如春,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记者采访了该楼的建设者之一,上海城投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我校材料院02届校友胡剑虹。
这位201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思维敏捷,非常健谈,采访间始终流露出对母校的感恩与深情。母校南林10年的教育、成长以及自己的奋斗与汗水成就了胡剑虹,助推他攀登中国城市建设的数字化巅峰。
10年南林情缘,获多学科涵养
1992年9月,南林40周年校庆。校园里处处张灯结彩,整洁如新,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来自北京的胡剑虹沉浸在喜庆和对美好大学生活的憧憬里,彼时的他,怎么也没想到,他会和南林有着10年的情缘。
胡剑虹本硕博阶段都在南林就读,专业是原木材工业学院(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室内与家具设计。该专业隶属于我校一流学科林业工程,专业基础深厚,师资力量强,专业实力走上国内前列。10年间,胡剑虹沐浴在一流的学术环境和一流教师的指导下,让他始终走在学术前沿,酣畅地享受多学科知识滋养,丰富了他的知识结构体系,为他如今在城市建设领域内的成就筑牢了基石。
上世纪90年代的林业工程学科学术氛围便非常浓厚,每年在毕业季,学科都会举办讲座周,邀请国内外一流大师走上讲台,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学术素养。1994年,胡剑虹参加了南林首届青年学术科技论文竞赛,并获三等奖,此后他便开启了科技创新的征程,并且成绩斐然,共获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科技类奖5项。
胡剑虹一系列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一位位一流老师的教育和指导。1996年,胡剑虹本科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被保送攻读研究生,师从学科里德高望重的周雅南教授。周雅南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他影响很深,对他的培养倾注了很多心血。为拓宽他的知识结构,周雅南邀请从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张青萍老师做胡剑虹的副指导老师。张青萍不但帮助他补充了建筑学知识,还引导他用大环境观和动态发展观去认识自己的专业。
1999年,胡剑虹攻读博士,师从我校张彬渊教授。张彬渊不但学术丰厚,还视野开阔,他主张人才培养要多学科融合,于是,他邀请工业设计界知名的教授江南大学张福昌老师和张青萍老师共同指导胡剑虹。
我们的老师都心胸开阔,没有门弟之见,为了学生培养,大家都不吝赐教。胡剑虹回忆,他的硕士论文《现代木质建筑技术研究》便得到张齐生院士的指导和鼓励。年青人,这个选题虽然资料少,但任何专业都需要先驱的,这个方向大有前途!张齐生不但鼓励他继续做下去,还为他指出了我国和国外木结构的不同研究思路和重点。
张彬渊指导胡剑虹博士论文选题选择国际前沿领域的大规模定制。家具研究大规模定制是一个非常好的领域,关系到中国制造业能否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对他的博士选题给予高度评价。
保障房建设,获政府和百姓赞誉
2002年,胡剑虹从南林博士毕业,前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做博士后。2年后,来到上海城投置地有限公司工作。
新世纪初,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保障房大型居住区建设。胡剑虹来到城投后,便被公司委以统筹领导建设保障房的重任。接过重担后,这个有丰富专业背景的博士后便定下目标:为上海百姓盖住得下、住得好、住得绿、住得舒适的房子。因此,他把保障房建设规划为四个阶段,即1.0版安居、2.0版适居、3.0版宜居,再到4.0版悦居,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当作民心工程。
从2005年到2018年,胡剑虹从事城投置地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保障性住房建设,先后参与建成了松江新凯家园、浦江镇等累计500多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解决了约5万户中低收入市民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上海首批交付的经济适用房、首批交付的公租房,都出自胡剑虹麾下。
胡剑虹领衔设计的保障房不负他的初心,得到了政府和百姓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多年来,其保障房项目推出后,选房率全市第一,温家宝、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松江保障性住房基地视察,并对项目给予充分肯定。
不仅如此,他主持的项目除获中国土木工程最高奖——詹天佑金奖外,还收获一系列荣誉:获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十强;国内首批通过A级住宅性能认定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并获上海市优秀住宅保障性住房奖;上海市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等。
2002年,上海申博成功后,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激发了政府和人民对21世纪城市生活的更高期许和要求。新江湾城和世博园区分别作为黄浦江沿岸的南北两端,成为上海创新实践国际城市发展新理念的两个重要区域。
2004年,胡剑虹参与新江湾城生态城区的开发。得益于他在大学时辅修园林专业的知识背景,他通过生态本底调研,抓住了新江湾城所具有地带性植物群落特征,并因此使这个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金奖,他本人也于2009年获得世界风景园林协会IFLA主席奖。
如今,9.45平方公里的新江湾城已从曾经废弃的江湾机场华丽转身成为宜居宜业宜创的中心城区最优质的生活区,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环境规划署(UNEP)授予联合国环境友好型城市示范项目——国际生态社区,并被社会誉为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第三代国际社区。
年轻人培养,彰显胸怀和智慧
1997年6月,林业工程学科讲座周又开始了。有一天,学院请来了当时的中国最高楼金茂大厦的负责人讲述建造理念和历程,彼时的胡剑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也将有幸成为目前中国最高楼——上海中心的建设者之一。
上海中心大厦是一座集办公、酒店、会展、商业、会议和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垂直社区。200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亲自研究规划,亲自审定方案,亲自关心推动项目。这样一项超级工程,工程信息海量复杂,图纸数量超过15万张,通过数字+和虚拟建造技术 ,创造了多个奇迹,其中2万多块不同尺寸比例的幕墙安装无一返工,工业化装修装配率达到90%,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多项针对超高层建筑特点的发明专利,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下的超高层建筑实践。
同样,上海中心项目也获得詹天佑金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等一系列荣誉。
由于出色的工作成绩,胡剑虹被提拔为公司高层。此时的他,开始把关注点放在年轻人的培养上。2008年,公司成立了胡剑虹绿色建筑与信息化劳模创新工作室,有规划、建筑、室内、园林、经济管理等专业11名成员,平均年龄31岁。
这是一支能战斗的团队。公司里有急、难、险、重的工程,胡剑虹带领这一批年轻人上场,并且以民生工程、重大工程、实事项目为主。近年来,在胡剑虹的带领下,工作室成绩斐然,培养出高级工程师5名、博士研究生1名,7名职工获市级荣誉。
近年来,胡剑虹对年轻人的培养由团队辐射到全公司,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所学惠及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尽快地成长起来。如今,他的工作室已打造了春夏秋冬四季讲堂,目前已成为公司培训成员及职工的金牌项目,发挥了舞台、讲台、平台作用。此外,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开展企业金点子节能减排活动创优工程总结推广等,还开展青年职业导航生涯活动,让业务骨干结对帮助青年职工。一系列举措,彰显胡剑虹作为一名企业领导人的胸怀和智慧。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不止于昨天的高度,不满足曾经的难度,不重复自己的角度,为千万人打造宜居的家,如今仍然是成为公司总经理的胡剑虹的初心和承诺,让政府放心,让百姓满意,胡剑虹一直在路上。
(谌红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