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校史编研>校史钩沉
校史钩沉
“当代草圣”林散之与南林的故事

    林散之(1898年11月20日—1989年12月6日),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其书法作品《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被誉为“草圣” ,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林散之书法代表作有《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

    林昌庚(1929—2014)南京林业大学森林经理学教授。江苏江浦人。1953年南京林学院林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9至1961年留学前苏联莫斯科林学院,后因中苏关系恶化提前回国,有毕业证书无学位。回国后继续在南京林学院任教。长期从事森林经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的《广西森林连续清查的研究》获林业部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森林连续清查资源变化抽样误差的控制》等论文多篇,合编《测树学》。译著《森林资源清查》。

    林散之是当代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是“大器晚成”的典型,真正成名已74岁高龄。1972年以前,林散之在南京书画界只是一个普通的“画师”而已。1972年8月,为庆祝中日恢复邦交,《人民中国》杂志准备出版一期《特辑》,计划在其中安排一项内容:《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林散之的草书条幅《东方欲晓》入选,受到启功和郭沫若等人的高度评价,排在作品选的第一名。这期杂志出版并在日本发行后,在日本书道界和国内产生了巨大反响,随之其声誉在艺坛与日俱增。因为他的小儿子林昌庚是南京林业大学森林经理学教授,而且校园环境极佳,适合养老,因此林散之暮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南林度过的。


1987年林散之与林昌庚在南林二村的家


林散之书写的毛主席诗词《清平乐  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颜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1963年1月11日,林散之调入江苏省国画院,携夫人从江浦迁居南京,住在中央路117号。1966年,是林散之调入江苏省国画院的第三个年头。正当他满怀无限热情与希望,全身心地向新的艺术高峰攀登之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与此同时,8月24日,其夫人盛德粹因患胃癌辞世。所藏大量图书、碑帖、字画被查抄焚毁。林散之悲痛过度,双耳失聪(本来仅一耳失聪)。9月,由其二女儿林荇若接至扬州暂住,开始了七年“流浪”生活。

    1967年春节后不久(2月9日为春节),林散之从扬州来南京,住南京林学院林昌庚处。当时林昌庚住在南林一村,只有两间卧室。林学院树木多,自然环境好。林散之每天天不亮起床,在树林内练太极拳,晚上临睡前再练一次。每天看书、写诗、作字画自娱。林散之这一时期在南京林学院作了不少字画。在南京林学院期间,林散之常与老友高二适、夏冰流等往来。

林散之1967年在南京林学院书写的毛主席诗词


    1968年冬,由扬州回南京住林学院林昌庚处。作《东湖夜宿六七年由扬州归南京作,时客林学院》《独宿》(《归林学院》)《冬至》。1969年元旦前夕,我国氢弹试验成功,同时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南京林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深夜集合游行祝贺,锣鼓声振耳。林昌庚将此消息告知父亲,林散之大喜,作长诗纪念。

    1969年冬,林彪发布一号命令,宣布全国备战,紧急疏散全国人口。南京林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和家属,除少数留守和病残不能行动者外,要立即离开南京,去句容下蜀林场。南京疏散人口,扬州也有可能疏散人口。于是林昌庚决定送父亲回江浦老家江上草堂。1969年12月底,林散之携夫人骨灰凄然回江上草堂。

 林散之悼念亡妻诗,作于南京林学院。(从手稿落款看"六七年十一月廿日雨窗重订",说明1967年冬已回到南京林学院了,故此稿是在南京林学院书写。抄入《江上诗存》时间是1969年12月10日。)


    1970年2月5日(除夕),林散之在乌江镇浴室洗澡,不慎跌入蒸气池内,当别人抓起他的右手往上拉时,手臂上的皮挂了下来,全身严重烫伤近百分之九十,住鼓楼医院治疗三月始愈。1970年5月4日,初愈,按医生要求出院,由林昌庚接回南京林学院休养,并继续在校医院治疗。出院后于林学院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款识:“庚戌三月廿七日,新病初愈,写此留念。散之于南京林学院一村南楼。”这此时林昌庚已搬到南林一村另一处住宅,住二楼,比之前居所多了一个房间。

1970年5月于南京林学院作《江村养痾图》山水画


 1972年于南京林学院书《隋智果论书》


1972年,南京林学院更名为“南京林产工业学院”。这是林散之为其题写的校名。


    1973年3月底,林散之重返南京,原来的住处中央路117号已有人居住,最后在百子亭初步安了家。

    1976年7日28日,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南京也预报告警,市民纷纷搬出室外搭棚居住。林散之在《避震》诗前言中云:“震讯蜚传,人心惶惑,西窜东徙,昏旦不宁。庚儿邀住林院,魂梦稍安。林院为余旧居之地,别才八九年而景木成阴矣。绿窗人静,怡我心情,既无人事周旋之苦,更无恶客索书之劳,实一避债安乐胜地。唯静极思动,技痒心烦,遂出素纸碎墨,随意作山水大小数幅。不计工拙,聊抒积日奔走劳累,并七律一首,用记杂乱中之因缘耳。丙辰八月初三日,记于南京林学院东大楼。”

1976年10月,画于南京林学院

    “文革”后期,林昌庚请父亲写了一张毛主席词《满江红》,悬挂在其授课的教研组实验室内,希望借此提醒学生们已荒废太久,应该赶快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了。这幅字在教研组的实验室内这一挂就是30多年。

  1978年,书毛主席《满江红》词一首。(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980年,经多方协调安排,林散之重新回到中央路117号旧居,准备在此终其天年。1987年2月,中央路117号拆迁,遂迁居南京林业大学林昌庚处(南林二村24幢15号),直至终年。来南京林学院之前,学校已更名南京林业大学,但林散之还是习惯叫南京林学院。林昌庚这时已从南林一村搬至南林二村,所以林散之这一时期所作书法落款常有“书于南京林学院”或“书于林学院二村”,有时也简写成“书于二村”。林散之九十岁以后的字,基本都是作于南京林学院,并在此形成了九十岁以后书法的新风格。

    1987年4月15日,为参加南京“十竹斋”举办的“金陵风物志书画展览”书写了丈二巨幅草书自作诗《看长江大桥工程感奋》。     

    桑作楷《散之恩师逝世周年祭》:“八七年,‘十竹斋’恢复并举办‘金陵诗书画风物展’,我去向您征集作品,考虑到您已九十高龄,本只想请您写幅四尺堂。但您兴致极高,要作八尺,写好八尺,还说小了,要作丈二。这幅丈二珍品,充分表达了您对‘十竹斋’的关心、支持和爱护,那笔墨苍劲、高古雄伟的巨作,在南京、北京展出时,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敬佩。”(《金陵书谭》)


    《丙午秋乘轮船看长江大桥工程感奋作诗二首之一》:青峰两岸万千重,美化河山着意浓。天半飞虹悬北斗,云间舞燕展东风。人民力量惊神鬼,物质功能压虎龙。同约舟航看晚日,光芒遍照大江红。(《江上诗存·卷二十九1966-1967》,《林散之书法集》古吴轩出版社1997年9月。)   

1988年和著名书法家、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在南林二村笔谈书画艺术

1989年9月画于南京林业大学


    1989年 10月中下旬,林散之用无力的手写下了两小张“生天成佛”四个字,这是先生他一生中所写的最后两张字,也是在南京林业大学完成的。

林散之绝笔


    1989年12月6日上午8时30分,林散之因痰阻塞气管,抢救无效,溘然长逝。


    注:以上文字参阅了《林散之》(林昌庚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林散之年谱》(邵川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出版)等著作,查阅了学校档案馆相关人物档案,采访了南林部分老先生,最终整理而成。照片大部分由邵川先生提供,中国林科院王希群先生提供很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要闻

版权所有:南京林业大学信息中心 Copyright © 2003-2012 nj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号: 苏ICP备18014352号-1  地址:南京市龙蟠路159号  邮编:210037